【藝術簡歷】
何占福,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寧夏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寧夏書畫院專職畫家。中國藝術研究院訪問學者,寧夏山水畫研究院院長,石嘴山市書畫院院長,寧夏文史館研究員,被自治區(qū)評為“塞上文化名家”“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市政府津貼,第十一屆自治區(qū)人大代表。
墨海丘壑藏真意
——論何占福山水畫的傳統(tǒng)血脈與當代靈光
在中國山水畫的千年長河中,當代創(chuàng)作常面臨“守古”與“開新”的博弈。畫家何占福的山水創(chuàng)作,尤以《華山云深處》為鏡,折射出傳統(tǒng)文脈在當代的覺醒與重生,其筆墨間流動的,是對古典精神的敬畏,更是對時代心性的叩問。
一、觀物與觀心:山水意象的雙重解碼
何占福筆下的華山,絕非地理標本的復刻,而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意象重構。《華山云深處》以“高遠法”立骨,主峰如磐,卻以煙云為幔,將“奇險天下”的物理屬性,轉化為“雄渾而幽渺”的精神場域。這種轉化,暗合郭熙“三遠”論的空間智慧,更突破了傳統(tǒng)全景式山水的敘事慣性——云霧的虛化處理,不僅打破山體的厚重感,更將觀者視線引向“無畫處”的留白,使自然之象與畫家心性交融,讓華山成為承載文化記憶與個體哲思的載體。
畫中建筑的點綴尤堪玩味:山腰廟宇隱于林麓,山徑亭臺凌于險峰,既延續(xù)“可游可居”的文人理想,又以“人跡”的渺小反襯山水的宏大,暗含“天人相對”的哲學思辨。在此,山水不再是純粹的自然摹寫,而是觀照內心的鏡像——畫家以筆為媒介,完成了從“觀物”到“觀心”的精神躍遷。
二、筆墨:傳統(tǒng)程式的現(xiàn)代裂變
何占福的筆墨語言,深植傳統(tǒng)根脈,卻涌動著現(xiàn)代性的裂變。
皴法之變:斧劈皴的勁利與披麻皴的綿密交織,是其筆墨最顯性的特征。畫中主峰以斧劈皴勾勒骨力,側鋒掃出石質的硬朗;次峰與坡腳則參以披麻皴,通過墨色的漸次暈染,賦予山體“筋肉相連”的呼吸感。這種皴法的融合,既忠實于華山“石骨棱嶒”的物理特質,又暗合現(xiàn)代藝術對“張力”的追求,使古老程式煥發(fā)新生。
墨色之妙:“墨分五色”的傳統(tǒng)智慧,在何占福筆下演變?yōu)椤澳ㄐ南蟆钡漠敶磉_。淡墨染云,如輕紗漫卷,營造出“云深不知處”的朦朧意境;濃墨點樹,焦墨皴擦紋理,以“實”的筆觸反襯“虛”的空靈。干濕互用間,墨色層次突破了“隨類賦彩”的被動性,成為驅動意境流動的主動力量——墨韻的濃淡干濕,實則是畫家心境的可視化呈現(xiàn)。
設色之智:淺絳與青綠的輕敷,是對“古意”的致敬,更是對當代審美的回應。色彩的施用極為節(jié)制,既未陷入“濃艷甜俗”的窠臼,又以“淡而不薄”的色調,呼應現(xiàn)代藝術對“減法美學”的崇尚。這種設色邏輯,使色彩成為意境的延伸而非裝飾,達成“色不礙墨,墨不礙色”的至高境界。
三、空間:虛實與天人的哲學對話
何占福的山水空間,是一場“虛實相生”的哲學實驗。《華山云深處》以云霧為“虛”,破山巒之“實”,構建出“咫尺之圖,寫千里之景”的空間魔術:前景山石的實寫與中遠景云霧的虛染形成張力,山徑的蜿蜒則如線索般串聯(lián)起“可游”的路徑,使觀者的視線在虛實交錯間游走,完成“臥游”的精神體驗。
這種空間營造,暗藏“天人合一”的古老哲思:人文建筑(廟宇、亭臺)的存在,并非對自然的僭越,而是以“人跡”的渺小,反襯山水的永恒。當觀者的目光隨山徑攀升,最終迷失于云深之處,實則完成了一次“天人相對”的精神叩問——在當代語境下,這種對話不僅是對古典美學的呼應,更折射出人類對“自然與自我關系”的永恒思考。
四、文脈:詩書畫印的當代覺醒
題署“歲在乙巳夏月于塞上湖城”的書法,筆意率性而不失法度,與畫面氣韻渾然一體;鈐印的朱紅點綴,更延續(xù)了“詩書畫印”的傳統(tǒng)文脈。但何占福的突破在于:他并未將題款、印章視為“附加物”,而是以現(xiàn)代設計思維重構其位置與節(jié)奏——題款的錯落、印章的大小,皆服務于畫面的整體氣韻,使傳統(tǒng)元素成為當代表達的有機部分。
這種對“詩書畫印”的活化,本質上是文化根脈的當代覺醒:在全球化語境下,何占福以個人創(chuàng)作證明,傳統(tǒng)文脈并非僵化的符號,而是可以不斷生長的生命體。當書法的筆意、印章的朱紅與山水的墨韻共振,一種跨越時空的文化基因,便在當代語境中完成了新生。
結語:山水精神的永恒在場
何占福的山水畫,是一場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對話,更是一次文化精神的自我更新。在《華山云深處》的墨海丘壑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法的精進,更是一種“山水精神”的永恒在場——這種精神,既包含對古典美學的敬畏,也涌動著當代心性的靈光;既堅守“澄懷味象”的文人傳統(tǒng),又呼應著時代對“詩意棲居”的向往。
當越來越多的畫家陷入“技法炫技”或“觀念先行”的窠臼,何占福以筆為舟,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河流中尋得平衡:他的山水,是“古意”的現(xiàn)代轉譯,更是“今情”的古典回響。或許,這正是當代山水畫最珍貴的價值——在墨韻丘壑的深處,讓傳統(tǒng)的血脈持續(xù)搏動,讓時代的靈光永遠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