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5-30 17:49:31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景育民說:“在藝術創作中,我主張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求契合,在當代藝術語境與觀念中吸納傳統文化資源,探尋具有當代文化精神與全新理念的呈現方式,同時具有縱橫交叉的精神文化建構”。
藝術家的心路歷程便是其作品的思考軌跡,是心象的展現與心態的包容,而視覺經驗僅僅是對心跡的修正。作者在這個修正中,當然離不開所處的時代、所處的文化背景。然而,在這個文化背景中,景育民又能深悟圖像語言的話語特性,深悟個性作為藝術生命須保持的獨有敏感。藝術可以調用許多方式,來傳達事件以及事件的意義,而造型藝術則恰恰是無言的“非語言交流”。這要靠作品表現出來的“形態”、“結構”來說話,以傳遞給受眾,進而引發強烈的回應。
他的一系列作品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即具象藝術的可能。因為當下有一個誤區,把“具象”視為落伍者所為,而景育民的作品恰恰說明,“寫實”不是指技術與形式,而是精神,是一種話語方式,是通過形體引發出的一種精神信息。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是當代性?
當代性不是圖解化,不是簡單的觀念化,也不是刻意追求對形式的“歪曲”,而是精神源流。它是指信息暗喻、意象境界、精神指向,而這個精神指向,又不可避免地與作者的人生背景、生活歷練、學養心境發生聯系。
景育民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這一代人由于人生所經歷的蹉跎,自然多了幾分深沉與持重,而不會流于浮華、絢爛和熱鬧。這是回望人生軌跡的結果和總結人生得失的回應,引人思考的是如何佇立于當代,駕馭現代信息傳媒,融匯中外,縱觀古今,整合出具有當代價值觀的一種文化態度。
即便是他的公共藝術作品、裝置或者影像藝術,均體現了他對當代藝術的冷靜思考與獨到判斷,如其所言:“我的創作心路歷程,體現了對自身與當代生存狀態、精神指向的反思,體現了與中國當下文人情結的自省與矛盾的心理,并試圖以個人的視角與心理關照,表現當代人的心身處境與精神狀態。”這便是景育民獨具切點的“非語言交流”的藝術方式。
——《雕塑》雜志執行主編 宋偉光
景育民主要以人為主要表現對象,透過他的人物雕像,可以看出他是以人物為依托,來探討體積、空間、材料等較純粹的雕塑語言。從這個角度來看,他是承襲早期現代主義雕塑的觀念,實現雕塑語言的功能轉換。他的作品在體積與空間意識上有著雙重性,在體積上顯示出現代雕塑的造型特征,厚重渾圓,有一種向外擴張的力量。
然而,與現代主義雕塑的不同之處,在于他不止是以形體本身作為空間的語言,而是為形體設定了一個有限而又無形的空間,使擴張的形體與有限的空間處于對抗之中。這樣,也使他實現了對現代主義的超越,因為他通過對形式的創造,隱喻了人的困境。
——中央美院教授 易英
景育民在創作中,不僅僅是生動地闡釋了當代中國都市人的生活觀念,表現了當下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而且也勾勒了一幅幅耐人尋味的“都市世相圖”。更為重要的是,他在創作中,表現了中外兩種文化、傳統文化與當代文明的矛盾沖突和交融,巧妙地剝去了種種偽裝的假象,運用含蓄的手法,反映了人性的復雜,也將人生每個階段的目標追求展現無遺。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陳培一
景育民的作品,從早期具象寫意雕塑的自我生存理念的視覺傳達,到近年來通過形的改變與材料轉換,在觀念性創作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從青銅材料的“黃天厚土大展”獲獎作品,到青花瓷的材料轉型,作者似乎在傳統符號與當代情境上,制造了某種錯位與矛盾,進而將作品最大限度地從平面引向縱深,以調侃、戲謔的方式,表達了對傳統精神缺失的隱憂與對消費時代價值取向世俗潮流的種種焦慮。
——藝術家 顧凱軍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