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情雕塑《抗日名將》----訪魯迅美術學院雕塑家孫家彬
作者:汲平2012-06-04 10:30:04 來源:《解放軍報》
9月初的沈陽,秋風颯颯。盡管晨昏天氣已轉涼,但位于沈陽市區的魯迅美術學院雕塑大廳內卻和平常一樣繁忙熱鬧——該院原雕塑系主任、著名雕塑家孫家彬教授正忙著對一件新近創作的大型群雕《抗日名將》進行著最后的修飾。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1周年的紀念日,筆者趕赴魯美,聽孫教授講述這一力作創作的前前后后。
一進入雕塑大廳,兀立中央的群像泥塑稿便映入眼簾。8位高大的人物呼之欲出,須仰望才得見。處于正中后方最高處的兩位人物,全都戴著棉帽。其中一位身披大衣,胸前掛著望遠鏡,另一位身材略小,拿著地圖。其正前方亦站立二人,分別身著八路軍、新四軍裝束。兩側稍后略高處也各站立兩人,從裝束看,皆為國民黨軍將領。每個雕塑人物都有3米多高,他們或抱臂、或叉腰、或執地圖、或持望遠鏡,個個威風凜凜,英姿勃勃,大有遙望山河不可侵犯之勢。更有意味的是,整個作品遠望是漢字“山”字的造型,細看則是8位將領伴著一塊磐石立于土石之上。
站在雕塑前的孫教授已頭發花白,望著眼前的“土泥之作”,他顯出幾分從容和自信。這也難怪,多年來,他創作或參與創作的諸多作品都為人們所熟悉和稱道,如上海宋慶齡陵園的《宋慶齡》漢白玉紀念像、北京毛主席紀念堂正廳的《毛澤東主席》漢白玉紀念像和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的《周恩來在梅園》銅像等等,都是傳世之作。
面對前來采訪的筆者,孫教授十分激動:“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們耗費半年心血,終于基本完成了《抗日名將》,這讓我有如釋重負的欣慰之感!”他手指雕塑介紹:“你看,中間最高處立于石上的兩位將領是楊靖宇和趙尚志,正前方是左權、彭雪楓,稍后略高一層左為佟麟閣、趙登禹,右為張自忠、戴安瀾。這8位抗日名將,以血肉之軀筑起了捍衛祖國的鋼鐵長城,用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抗日史詩,是眾多抗日英雄的杰出代表。為這些民族英雄塑像,我怎能不激動。”
今年2月,孫家彬教授接到了創作雕塑《抗日名將》的邀請后,幾天輾轉難眠。要知道,他的堂叔就是一名抗聯戰士,他本人對抗日將領們仰慕已久。多年來,他一直致力于創作重大歷史題材作品,《轉戰于白山黑水間的抗日勇士》獲第三屆全國城市雕塑評選優秀獎,矗立于哈爾濱東北烈士紀念館內的《脊梁》、《抗聯戰士》、《趙一曼》等5件作品,也都出自他手。如今,要為抗日將領們雕塑群像,用自己的手“書寫”立體的歷史,他感到責任重大。
“看完有關圖像和文字資料,我又上網搜集了8位抗日將領的有關史料,看到悲壯之處,好幾次都沒忍住,流下淚來。”回憶創作初始的情景,孫教授侃侃而談:“可以說,我是懷著無比欽佩和愛戴的感情來構思作品的。當時,諸如‘還我河山’、‘視死如歸’、‘碧血丹心’、‘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重于泰山、堅如磐石’、‘泰山頂上一青松’等詞匯不時地在腦海中閃現。我想,作品的立意應該是高亢的、史詩般的,氣勢必須雄渾、博大、莊嚴、凝重,有強勁的視覺沖擊力,同時也要優美和諧,能打動人心。最后,基本構圖形成了:中間四人,左右各兩人,加上人物腳下踩踏的土石,總體上構成‘山’字造型,以表抗日將領們就是高山、就是青松之意。”
孫家彬教授坦言,這次的雕塑創作著實有不少的難點。以往的英烈群像雕塑作品,人物都有主次之分,或者只是表現某一特定的歷史瞬間。這件作品中的8位抗日將領盡管黨派、職務、貢獻有所不同,但其英雄事跡都同樣可歌可泣。而在極其直觀的雕塑作品中,人物所處的位置安排又必然有主次、前后、高低之分。因此,結構安排就成為一個難點。再者,這件作品不像其他群像雕塑那樣,可以把所有人物置于同一時空甚至是同一瞬間、具有一定情節加以表現,它較多地脫離了生活的原始性,表現起來就不甚容易。
為了應對此番藝術創作上的挑戰,孫家彬下了很大的功夫。“創作中,我把8位抗日將領的形象集中納入到抗日戰爭這個大的時空氛圍中進行把握,表現他們共同承擔著抗擊日寇、消滅敵人的使命,讓人物的個性和情感統一在一個總體意境之中,即作品表現的總的時代感。在具體的人物位置安排上,我也動了一番腦筋。正好是東北抗聯的二位將領、八路軍與新四軍的二位將領在中間,一側是同在守衛北平南苑作戰中犧牲的佟、趙二位將領,另一側是張、戴二位將領。從整個構圖視覺效果來看,既可使人體會到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又不會使人產生哪一個人物在不重要的位置上的感覺。從資料上看,張自忠將軍性格更為開朗,所以他的形象設計動感稍強。其他人物形象,也都是根據我對人物的理解和雕塑群像總的結構、韻律、節奏的需要,反復推敲后設定的。人物均采取立姿,兩側都留出了透空的部分,使作品看上去有通透感。另外,雕塑整體拉長一些,從視覺上更覺舒展大氣。”
駐足于寬6米、高5米多的大型雕塑《抗日名將》前,筆者深深地被這一藝術作品雄偉的氣勢、逼真的形象所震撼,被藝術家創作的激情所感染。燈光下,孫家彬花白的頭發十分耀眼,但一種逼人的亢奮和沖動讓人懷疑這位教授今年已是年過花甲的老者。“就是這件作品,讓我又煥發了青春。”孫教授說道,“永遠紀念英雄、崇拜英雄、學習英雄,這是全國人民的心愿,更是我們藝術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啊!”
望著孫家彬教授那堅定的眼神,筆者心中不禁涌動著真切的渴望:愿更多的人能看到這件佳作,從中受到鼓舞,轉化為前進的動力,成就我們民族的偉大復興!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