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6-05 15:14:39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青年女雕塑家王小蕙的作品,溢散著濃濃的女性氣自、,給人以溫馨、恬靜、優雅的美感。她幾乎用一色的女性來創作題材,極盡一切手段去表現女性外在的美和內在的美。有的直接表現女性自身,如:《持花少女》、《歌女》、《惠安女》、《女人的期待》、《和平女神》、《女人的負擔》、《女人的困倦》、《女人的痛苦》……等,她以特有的女性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尤其是對女性的關愛,用富有個性化的雕塑語言,表達她對女性生存狀態、生命價值以及女性命運的所感、所思。其間蘊涵著強烈的女性意識。這種意識是一種超越了時間、地域、國家、民族、種族的界限,是女性共同的經歷和感受所形成的“集體經驗”。是與男性的情感、感受、意識不盡相同或有差異的女性文本。其中包涵著一系列的審美活動、一系列的自我感覺或認識評價。這種女性共同的獨特的意識,稱為女性意識。它很自然地滲透在小蕙的作品中,并形成了她具有個性化的藝術特色。
王小蕙十分注重西方雕塑整體的體感和量感的形式張力,又蘊蓄著東方藝術神韻的傳遞。她的作品大致有三種類型:一種以女性的“柔”美為基調:《持花少女》、《花心》、《小芳》、《升華》、《夢幻》、《春風》等木雕作品,用女性的身體本身作為語言形式、以形體曲線的高低起伏、扭轉躺臥進行了略有夸張變形和形象單純化的處理,組成柔美的形體旋律,似行云流水輕盈明快,來表現女性的純真、純情和充滿活力的生命律動。這些女性形體雖柔美但不甜俗,透著活潑圣潔的氣息。而木雕材質表層光潔細膩更增添了形象可觸摸的柔和感,使作品本體內的內在真實和外表的形式,融合為一個完美的整體。她的這類作品,很象馬蒂斯在繪畫及雕塑中所渴慕的刀卜種安祥和諧的自詡為“阿拉伯風”的優美。而他所崇尚的“阿拉伯風”,其實質正是用線造型的觀念,即不重量感和塊感,重動作和動勢所傳遞的生命活力小蕙把線的觀念自然地融進了自己的造型中,讓“氣”和“韻”在雕塑作品中生動的流轉,形成有情有調的生命韻律。另一類是她的紫砂陶塑,一改曲線造型,多為A字形直筒式,也不求精細刻劃、似不經意地揉捏,卻把《歌女》沉醉于音樂中的超脫、《貴婦》那頤指氣使的神態、《倩影》如夢似幻的飄逸、《藏女》的渾厚質樸的氣質,活脫脫地表現在那簡練明快的陶土造型中了。這種渾然天成似一氣呵成的“大寫意”的手法,沒有平時對生活中人物的觀察揣摩,是難以有如此生動鮮活的表現。在一組青花瓷的造型,則又以其細膩清雅的釉色和利落別致的造型,另有一番清新的鄉野趣味。她還有一類重裝飾性的雕塑浮雕《樹林里的聲》、浮雕中加以透雕的《樹林里的笛聲》及木雕《女人和鳥》等,給人感受到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天人合一的意境。
小蕙創作的這些女性形象,表達了文化反思和終極關懷的人性主題。如今受商潮的沖擊,電視、廣告、封面由此波及繪畫和雕塑,處處充塞風情萬千的青春靚女,嬌艷嫵媚的時髦女郎,女性形象成為商業傳煤的時尚,成為討好和愉悅觀眾的文化“寵物”。小蕙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作為文化的主體而不是作為文化的“寵物”來表現。是女性關照自身所作的審美活動和價值判斷。她的木雕《女人的負擔》、《女人的困倦》、《女人的痛苦》,作品有漢石刻的渾樸,似以原生態不如雕琢的簡潔、粗礪的語言,恰當地塑造出樸拙而有力度的形象,真切地表現了女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存困境,揭示出女性內心世界和精神渴求。她們超負荷地承受生活的重負,無怨無悔,表現女性對待生命、對待生活充滿了堅韌的毅力和自我犧牲的貢獻精神。她用紫砂陶創作的《寨女們》群像,以四個A字形矗立組成的群雕,給人穩重的體量感,賦予了紀念碑式的莊嚴感。群雕表現了少數民族女性的渾樸厚重氣質,在她們神態各異表情中,對未來充滿憧憬,她們是具有自信自強精神的新女性。她的另一組木雕《母子情深》,以浮雕形式,雖較平面,但渾厚而有張力,畫面透著濃濃的母子親情而感人,只有女人自己才會對自身、對母愛有這樣深切的體驗。才能塑造出如此有情調的形式語言,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作者生命形式的外化。小蕙的雕塑作品,以一個女人的視角關注生活,以一個女人的生命意識、生命體驗和情感體驗,灌注干自己的作品,形成了溫馨、恬靜、淳樸、優雅極具“女性味”的個性風格。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