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中的肖像與肖像中的歷史——林永康歷史畫和肖像畫的交錯性讀解
作者:楊小彥2012-07-18 11:56:52 來源:《中國油畫》
長期以來,林永康在油畫方面的創(chuàng)作始終圍繞肖像性的歷史畫與典型的肖像畫兩個方面進行,在這兩個方面積累了豐厚的經(jīng)驗,也闖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概言之,有這樣幾個特點。
作為個人化的創(chuàng)作,林永康主要表現(xiàn)在肖像畫方面,而在肖像畫方面,他又是以普通人甚至是身邊的熟悉的人為對象的。在《小陶》、《杏姑》與《嫂嫂》等畫中,林的興趣是他如何在這些對象當中尋找到一種簡括而有力的油畫語言,用以配合畫中人的身份與狀態(tài)。他既希望他的繪畫有一種使人親近的感覺,同時又極力把“畫味”——一種屬于油畫才有的質地貫穿在整個畫面上,于是他徹底簡化了畫中的背景,也就是說他基本上只用色塊來處理它,而不描繪任何東西,以便突出畫中人物的形象;與這一點相配合的是,他對畫面造型有著精心的追求,不用過多的細節(jié)而是用已經(jīng)語言化的塊面結構繪畫主體,結果他畫中的人物貫穿著一種幾何形的、有點硬邊的形體趣味,再加上反復描繪的色層關系,使作品達到了在單純中蘊含著豐富的、富有視覺意味的效果:而對于畫中人物來說:林永康自始王終都強調其中的素樸與個性,他明白他畫的是“這一個”而非“那一個”,畫的是他在情感深處產生共鳴的;今他難以忘懷的人物,而非類型化的“符號”。結果,林在創(chuàng)造中自覺地堅持了個性化的原則,讓架上藝術回歸到其原本的路子上去,回到感性化的傳統(tǒng)中去。值得一提的是林永康最新的一張創(chuàng)作《奔向太陽》,在這張畫中,顯示了畫家的想法與追求。在這張畫里,畫家悄悄離開了經(jīng)典意義上的肖像模式,溶人了一種罕見的激情,一種無法言說的興奮。更重要的是,畫家在這張畫中的人物的形體上寄予了莫名的希望,賦予整個人物以表情。在這裏,肖像之于畫家,本身就構成了一部歷史,一部個人情感與追求的歷史。
在歷史畫方面,林永康的思路與其肖像的創(chuàng)作恰恰相反,他是從歷史的角度進入了肖像的領域,用肖像作為一種敘述歷史的方式來從事他歷史畫的創(chuàng)作。在《繅絲女》這張畫中,畫家試圖用一張過去的舊照片為底本,選取一個當年普通的女工為形象,把近代史開端時的那種工業(yè)化的艱難進程濃縮了起來。值得一提的是,畫家有意識地保留了舊照片的若干痕跡,使所謂“歷史的意味”轉變成一種視覺方式而讓人得到感悟,進一步說;在這張畫里:畫家明確地舍棄了錯覺般的“寫實”,他為自己設計的目標并不是逼真地重現(xiàn)當年的情景,而是通過他的選擇來迫使觀眾回到“歷史”并進入“歷史”,而不是看到歷史,造成復制歷史的錯覺。畫家敏銳地、有意識將原來屬于舊照片才有的那種非清晰的圖象效果放大成為一種油畫語言:從而成功達到了讓觀眾“閱讀”歷史的目的,接著,在畫家所畫的《戰(zhàn)利品》、《革命將領黃興》這兩張畫中,繼續(xù)發(fā)揮在《繅絲女》中所取得的經(jīng)驗,以表達“歷史的意味”為結果,使歷史畫與肖像畫結合,讓歷史通過肖像得以體現(xiàn),也讓肖像轉化為歷史。林永康的這種意圖,在他的新作《主權是不能談判的》一畫中得到了某種貫徹。本來,這種有著明確創(chuàng)作目標的作品是不容易獲得成功的,也難以讓人信服,但畫家還是努力去處理這個過分意識形態(tài)化的主題。在這幅畫里,畫家舍棄了不少多余的細節(jié),僅保留了必要的有說服力的道具,而把精力放在了畫中人物的坐姿、表情與手勢上,力圖賦予畫面以不同尋常的氣氛,讓“主權是不能談判的”這句話有千鉤的重量。
在油畫的歷史中,肖像畫與歷史畫可以說是從古典時代起就有著非凡意義的創(chuàng)作種類,也積累了極為豐富的徑驗,有著不同尋常的傳統(tǒng)。正因為如此,肖像畫創(chuàng)作與歷史畫創(chuàng)作就存在著相當?shù)碾y度,也成為油畫家們檢測自己能力的一種方式。林永康選擇了這兩種創(chuàng)作種類來作為自己的方向,這顯示了畫家的內心追求,他希望通過這種追求達到真正的崇高,從而發(fā)揮原本就屬于油畫所獨有的力量感;同時,在這一系列的創(chuàng)作當中,古典色彩的那種“歷史感”也得到了有效的恢復與祈生,從而使油畫與其歷史,油畫家與其責任合一起來。顯然,畫家的這種努力,不僅有著美學上的價值,更有著藝術史的價值,是值得肯定的。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