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科爾沁草原,神山隱隱,綠意蔥蔥、土地廣袤、資源豐富。一條蜿蜒的綽爾河水日夜川流不息,一山一水,山水相依。在這曾經是金戈鐵馬的遼金戰爭古道上,讓人頓生許多神秘與無限的遐想,是懸崖峭壁的躁動,浮現出恒古的蒼松,是內心的波瀾掀起幅幅精彩畫卷,閃現出一束夜空的流光---藝術之光,溢彩生輝。在這塞外草原,特別是蒙古民以特有的熱情、豪放、能歌善舞著稱于世,故而多民族融合,呈現出多元文化,在這樣文化底蘊的環境中,有這樣一位數十年堅持不懈,漸臻化境,今以人道中年的著名書畫家------李甲忠。
李甲忠先生在藝術道路上走過二十多個春秋,寒來暑往,筆耕于畫壇,勤修苦練,今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編輯此畫冊,以書會友。
在生活中,李甲忠先生是一位心氣平和,與世無爭的人,他既不被外在雜物所擾,又不為內在的心緒所困,既能沉得下來,又能潛得進去,不急功近利,好高騖遠,以平和的心態,坦然處之的心境作畫,他筆下的蒼松,看似動態,在大山浮云的襯托下,表現出了靜態的音符,構成了既是畫境,又是畫家的心境。在技法探索方面,他敢于推陳出新,做過 常人不能做到的無數次嘗試,吸取生活中的點滴精華,多次行走于江南,去海北尋找古松的形態、結構、神韻、樹皮、樹干、樹結,松針等,潛心研究,總結為:身披千片盔甲,頭頂萬顆鋼針。四肢伸向八方,心懷傲骨神韻。經多次研究,在經清華大學進修時梅默生教授的指導和影響,終于領悟出獨一無二的繪畫技術“魚鱗皺”(中國獨一皺),將松的枝干以“魚鱗皺”的技法入畫,變成了他獨特的繪畫技法,但他在技法的運用上又很有分寸,又充分發揮他筆墨上的功底,而他技法的成熟也經于千萬次的實踐,力求達到藝術的完美,成為他自覺的追求,以最高的人格為對象創作出更為優秀的佳作。
李甲忠先生是中上青年書畫家中,頗具建樹,不但格律嚴謹,還繼承古代文人畫的精髓,揮毫奮進,筆墨間呼應華夏文明,每一幅作品都傾入萬千風情,將意境超越人生的付出,做著不懈的努力,無愧為民族文化的傳遞者,恰似人文與心靈的潤澤,他所奉獻的每幅佳作,可映射出在大草原所形成的特異優美環境而呈現出的迥異風格。他正朝著自己選定的目標,堅毅跋涉,闊步前行,面對豐富多彩和變化萬千的大自然,他驚嘆,他陶醉,全身心的投入到藝術界中來,相信他的未來,會更加執著、實踐著自己的美學不斷的登攀高峰,以自己獨有的繪畫風格,屹立于當今畫壇。
2013年8月
畢福劍
癸正秋 草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