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游于藝”的思想,在其六藝中的“樂”,是代表中國藝術里的書、畫、音樂的先導,也是它的歸屬與準繩。千年來文人寫字、繪畫、作詩、撫琴,首先標榜自己是“自娛”,而樂在其中。在當前浮躁焦慮、喧囂繁華的社會環境中,聶暉的詩、書、畫和琴韻恰是一道古典書卷氣的清流,顯得那么淡定,自娛娛人的自由精神,正是孔子“游于藝”思想在她身上的一種再現,也是中國藝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這種精神是中國藝術的生命力,它已根植于聶暉的心靈,貫注于她的作品。
首先我們關注聶暉的書法,她充滿睿智且性情安詳恬靜。當代的書畫作品都在追求展廳效應,要大、厚、強烈的表現,而她卻隨性走入最典雅清幽的審美境界之中,追求空谷幽蘭般如行云流水的鐵線篆之線質風神里。其篆法圓轉逎麗、自然均衡,結構舒泰平穩,用筆工致而不刻意的線條,顯得古雅挺健。聶暉的書法作品,有一特色就是不乏巧思的妙構章法,配上她博采廣收、技法嫻熟,從容有度的小楷款識和用印,綜合配搭起來格外有眼前一亮的格局,新穎不落俗套,深具個人風格。聶暉的隸書取法伊秉綬,經過多年鍛煉,用筆勁健沉著,結體充實寬博,氣勢雄渾,個性鮮明。
藝術品最講究“格調”,尤其中國書畫,格調越高,評價越高,“格調”的本義是:品格、風度、風范、意態,這當然與修養和學問有關。我們論書畫要散、淡,散就是散懷抱,就是心無他念,淡即是淡泊自然。在聶暉的畫里,我們不是欣賞交響樂曲,而是靜聽一曲古琴獨奏。她的作品別裁之處,是她對古典的學識廣博,對傳統文化有較好的修養,她長于古詩,對文字學、古琴的彈奏有過深入的研究,這些素養使她的山水、人物畫,呈獻出簡潔洗練,同時兼顧精致細膩,帶有唯美主義古典審美的情趣。她的畫給予觀者的感覺是淡泊寧靜,正如她修練已久的操琴功力,弦律淡定而從容。看似“逸筆草草”實在是寫胸中逸氣。她的山水作品追求古典風格,崇尚傳統,尤以元明為最。認為元人的書法用筆入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最高峰。的確,她在長期的探索中汲取了傳統的真髓。她作的仕女、觀音圖亦可看到她以其洗練的書法線條來表現人物的發膚,透明薄紗巾的質地繪制得精到利索,人物的神情端莊、雋秀雅潔,追求富有表現性視覺效果的高格調,值得肯定。
藝無坦途,聶暉正攀登在藝術崎嶇山路,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筆冢墨池,廢紙三千……。這也正是走出自家獨特的藝術道路,登上高峰的必備條件。
是為序。
(作者系美國紐約Inter America University大學藝術哲學博士、馬來西亞國際現代書畫聯盟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