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現代都市的紛擾與喧囂,聶暉的書齋樂之堂,絕對是一個寧靜讓人內心無比安逸的地方。
這里,處處透著古典的溫潤,蘊著藝術的醇香。書案上擺放著碑帖、琴譜、線裝書,文房四寶一應俱全。角落里靜靜躺著一張古琴,泠泠七弦,古意猶濃。四壁之上,掛滿字畫、條幅,傳遞著主人的學養。聶暉安靜地坐在席間,目光柔和,笑意滿滿,婉約恬靜如一枝白菊。
讀書,習字,繪畫,操琴,這是聶暉一直堅守的生活。如她在《樂之堂賦》里所寫:琴書自娛,居鬧市而易安;詩畫陶情,寄浮生而得閑。 聶暉說,傳統文化的熏陶能夠讓人擁有豐富的內心,這些遠比外在的美好更重要。
靜雅----腹有詩書氣自華
聶暉身上有一種東方式溫婉氣質,見了她面,就會情不自禁被感染。一如她的書畫作品,讓你不得不驚嘆于那書香墨韻之間的簡靜之味,感受不事雕琢更突現出一種大度、自然、清醇的氣格。
聶暉以書法“立身”,四體皆習,精于篆隸。對此,她毫不諱言從前人的精髓中吸取營養,于傳統中領略其沁人心脾的文化意蘊。帶著這樣的思索,她暢讀書法史,研習歷代著名碑帖,從質樸多變的體態中追隨漢字書寫的運筆方法和結體規律,于浩瀚的筆墨寶卷中去體會那份千年不變的翰墨精神。
她的書風特點,以“靜、雅”狀其字貌,狀其字神。其篆書線條沉著有力,氣韻古樸,風貌獨具;隸書醇厚大氣,跌宕率逸,筆意豐厚。她的行書、小楷作品,依然不失韻致,章法緊密連貫,又聚散自然,給人一種心手相得的審美感受。
“習書近30年來,可謂無一日不摸筆”。然而,筆墨易,境界難,在她看來,沉淀深厚的人文修養,才是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和文化理想。
聶暉尤其注重書法與詩、畫、文等多種藝術的結合。她畫山水花鳥人物,風格極為傳統,汲取了中國文人畫的高逸雅情的氣息,常常是青山隱逸,林木扶疏,草屋之中,有人或臥或撫琴,她都能化作筆墨,盡情揮運。其構思精巧,墨潤筆精,有一種畫于無聲處皆詩情的審美意韻。
她的畫作大多題有自創的詩詞或聯語,配以古雅的小篆標題、小
楷跋文??梢姟肚飿渑R江圖》中“天高云淡渡秋風,霜葉飄飄一樹空”的意趣,《和韻圖》“放懷于天地,歌清風而誦嬋娟”的高邁。讓人享受山水之美之余,亦感受到作者寓于畫外的真情實感。
她說:我希望作品能傳遞出文人靜雅之氣。靜能生慧,讓人心智開悟?,F代人忙碌,浮躁,心更需要靜養,方能趣從靜領,感受生活與藝術帶給我們的美感和心靈享受。
一番話,頓時讓我們對“腹有詩書氣自華”品格有了一種全新認識。
古韻----遠離喧囂響清音琴
有人形容聶暉撫琴的場景:“龍脊彈蕉葉,七弦映素容。音傳三尺內,意動九天中。碧澗清泉響,凡心俗事空。叮咚聲在耳,何處覓芳蹤?”
在這個恬靜的春日,聶暉低眉凝息,抬手輕撫,為我們彈奏一曲《碧澗流泉》。錚錚細流,時急時緩,琴的韻律,畫的意境,瞬間把人的思緒帶入逍遙的秋水長天,似乎聽到幽澗峭崖上紛落的煙雨流泉。
琴棋書畫,琴樂為首,自古就是傳統文化追隨者心儀的雅好。聶暉師承浙派徐元白再傳弟子金蔚先生,與古琴作伴,意在將古琴作為"養性修心"之器,提高自身文化修養、陶冶情操。
聶暉說:古琴調心。彈奏時,撫琴之人要心靜如水,與古琴合二為一,其心靜,故其音清,其氣定,故其意深,“以己之心會物之神,以達于天地之道”,才能奏出奇美韻調。
她的代表曲目有《流水》《梅花》《普庵咒》等。由于書畫詩詞系于一身,廣博的修養,加上爐火純青的演奏技藝,令其琴音顯得古韻悠長,為她在圈內贏得眾口交贊。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古琴,熱愛音樂,聶暉常在工作之余,做雅集,參加古琴專場音樂會。在中國文化部主辦的“把遺產交給未來”古琴名家名曲進100?;顒又?,她還負責重慶5所小學的古琴推廣教學工作。
“如果有人看了我的演出,由此與古琴結下緣分,使它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份,并自心覺悟,從而修身、啟智,這就是最令我高興的”。她微笑地說。
“琴而不詩,憾之。詩而不書,憾之;書而不畫,憾之;畫而不琴,憾之。若琴詩書畫四象兼修,則圓滿而無憾矣”。圓融地生活,讓聶暉內心富足而由衷贊嘆。
書香---讓生命詩意地棲居
享利•摩爾說:藝術遠遠沒有生活重要,但是沒有藝術的生活是何等乏味啊!
聶暉深有感觸。她說讓生命詩意地棲居,正是自己藝術與生活道路上永遠的追求。守得住高雅,耐得住寂寞。長年面壁書齋,讓她有一種度過之后的了然于心,從容淡定。她甚至認為,女人最好的美容不是在美容院而在書房。
這里有她喜愛的書,書架和案頭上可以看到很多關于漢字研究以及國學、哲學方面的書。生活在藝術中的聶暉,同時也藝術地生活著。例如,泡一杯清茶,默誦幾首詞賦;或臨窗抒筆,臨摩宋元山水。再則招募老友一群,分享對傳統文化的追求和領悟。興之致,她會即席彈奏一曲,令人感受到一種“高山流水”般的意境。這一切都讓她感到無比快樂。
多一份閑暇時光,就多一份藝術智慧和思考,讓聶暉成為當代少有的“琴、詩、書、畫”全面發展的青年藝術家。她的書法作品多次在全國、省市書畫大賽中獲獎,其撰寫的書畫學術文章散見于各專業書畫雜志。眼下,她正在編撰《讀字》一書。古往今來的典冊、書籍之物質載體是竹木簡牘、是筆墨紙硯,而其內容載體則是文字。因此,他認為,由文字入手,通過文字的演變,解讀中國文化,實為一條捷徑。他將近30年來研習篆書、隸書等文字的所思、所悟、所得述諸文字,變“獨樂樂”為“眾樂樂”。
“人生不能缺少藝術。學而不厭,習之不倦。樂之樂之,以日以年”。聶暉的這番感悟讓我們明白,選擇了藝術,也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態度和精神姿態。讓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充盈我們的生活,將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