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第一次看到曹留夫老師的畫作便被其吸引了。那是一張表現高士題材的畫,只見典雅中透著高古,靈動中顯出質樸。沒有古人所表現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超塵”,但那種生動、自然和略帶幽默人物刻畫使觀者感到格外親切。
曹老師雖然己越花甲,但每次和他的接觸總能感覺到他那年輕的心態和勤奮熱烈的創作激情,而忘記他的年齡。他是一個典型的探索型畫家。在繪畫及教學領域辛勤耕耘40多年,早年曾跟隨段拭(黃賓虹弟子)學習中國畫,后因工作和其他關系對連環畫,民間美術及書法等均有涉獵和研究。和他聊天總能讓人有所思考、有所啟發,讓人驚異于他在創作上的不安分和不知足。他喜歡看書且涉獵廣泛,故而想法也多。他能不斷吸收各方面有益于自身繪畫的營養 而豐富壯大自己的繪畫風格。他喜歡音樂、戲曲、文學、詩、詞、歷史和哲學。他認為這既是藝術工作者的必修課也是生活的最大享受。他的不斷學習和追求注定了他不是一個甘于平庸的畫家。他的畫中有獨到的思想及對人生的感悟。
曹留夫老師是一個持傳統美學觀念的藝術家。他對繪畫美的追求不停留在技術層面的的開掘和對現實生活的單純模仿,而是一種理想化的心靈追求,是真實自我的內心情感表現。這種追求落實到他的創作中就是一種對人物內在的深度理解的挖掘。比如他畫古代人物,創作之前先將人物生平讀透,再將人物有益的,附合畫家精神寄托的積極層面的東西,放大出來加以表現。如他筆下的鄭板橋是書卷氣的,但又透著幽默風趣和些許的頑世不恭。他筆下的米芾,呆頭呆腦,行為怪異,但卻透著骨子里的儒雅。他畫的竹林七賢雖然形貌各異,姿態萬千,但都透出豪邁不羈的建安風骨和尊尚自我,不事權貴的自由精神。總之他筆下的文人雅士,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超人,而是有著常人情感的,高于常人精神境界的可親可近的“普通人”。
近些年老師的繪畫題材也在不斷拓展,以表現童年田園生活的“童年系列”和以表現老少親情的“親情系列”及圖說成語的“成語系列”的繪畫,得到畫界的一致好評。他認為,以孩子為題材的表現童年生活的繪畫,及表現老少親情的繪畫都是有感而發的作品。比起文人高士題材來,文化內涵雖然少些,但更覺天真質樸。親近自然的童年生活;老人疼愛晚輩的真情實感;此天地之大美。是天人和一思想的最高闡述。老師的童年生活時代雖然物質缺乏,但那分自由,那分快樂使他終生難忘.《捉秋》中的捉蟋蟀;《偷秋》中的偷西瓜;《童年記意》中的捅馬蜂窩等都是他童年生活的真實記憶,故而畫起來充滿激情,得心應手。自從有了小孫子以后曹老師畫了不少表現祖孫親情的作品,如:《老來樂》、《接輩人》、《庭院深深》、《早教》、《拉大鋸扯大鋸》等。這批畫作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后輩傳人的熾烈親情。
曹老師曾經從連環畫創作20余年。長年的訓練使他對人物的造型結構、構圖經營及動態神情的把握,嫻熟于胸。不論人物是寫實或夸張都能駕輕就熟,游刃有余。由于中國畫的長年錘煉和書法的不斷研習他的筆墨功夫愈加深厚。但他并不滿足這些。談到技巧問題,他總是會說:技巧是工具,是語言。中國畫的繪畫語言雖然有其獨立的審美價值,但不能“為表現語言而語言”。語言是為主題精神服務的。畫畫千萬不要逞技,要注重精神內涵,不然便會走入匠人之道。其碼要把韻味、意境放在前面。如能畫出靜雅之氣,空靈之氣,正大之氣的高格調的作品,非技巧層面能解決。故而畫家的學識積疊,性味的涵養,人格的修煉是必不可少的。
近年來曹老師的繪畫作品得到越來越多的愛好者、收藏家的喜愛和好評,使他越來越忙。他覺得越忙越要清醒,一個畫家怎樣才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做好市場故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不斷提升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水準。人要活到老學到老,不斷追求到老,這是他人生的最大樂趣。愿曹老師的藝術之樹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