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任慶萍中國畫作品選》出版,大面積的白色封面上,僅在右下方錯落著三顆石榴。給人素雅、神秘之感。再翻看內頁,連續5幅《清涼地系列》讓我驚呆了:那是5幅表現蓮荷的水墨畫。如此的淡雅、華滋、柔和•靜穆,正是我想象的效果。我的興奮和激動,恐怕不亞于她自己。也許她自己還不甚滿意呢?
認識慶萍是1999年,她還在江蘇徐州工作時,向我咨詢到北京哪里學畫好,我向她推薦了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于是,她帶著自己的夢想毅然只身離家,撲向了她想往已久的藝術殿堂。
慶萍本已具備很深的傳統花鳥畫繪畫功底,經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張立辰崔曉東等諸位師長的指導,經過自己的勤奮努力,畫技和觀念都大有改觀。我曾到她上課的教室看過她的作業。從沒畫過人物畫的她,居然對人體結構把握的精準,五官乃至表情都刻畫入微,儼然出自一個畫過多年人物畫的老畫家之手,使我不敢相信是她進修一年的成績;她按1:1的比例臨摹的沈周的傳世之作《廬山高》,筆墨堅實渾厚,筆法穩健細謹,幾可亂真,她卻笑著說:“從沒畫過山水。”我認定:這是一個繪畫天才!
然而,世事無常,慶萍在藝術上收獲頗豐的時候,她卻去了蘇州一家寺院皈依佛門,做了慧嚴居士,潛心參學佛法,晨鐘暮鼓相伴,一住就是五年。此間,我也曾到寺院看過她,見到她后,我對她處境的憂慮方展釋懷。
她在寺院是那么快樂,那么的無憂。她送給我許多佛學書籍,為我講解佛家的知識。她像一個孩童,那么天真、那么純凈。正所謂:“推展去酬、盡脫俗塵,開大千慈凈之境,生饒益眾生之懷……修行加持,愈發澄澈清明。”
我們時常交流創作感想,她對我的鼓勵偏多。而我認定她是繪畫天才,她不應總畫些人們挑不出什么缺點,卻又沒有自己特點的作品。原來人們評價慶萍的作品,大多是:“這個人有傳統功力,懂筆墨,畫的不錯”最高評價也無非是“有吳昌碩、八大的遺風”僅此而已。我說:“你的作品沒有反映出你個人的風格、境界。你要畫出獨一無二,不同凡俗的作品。”但我深知一個畫家要想把自己的個性與修養爐火純青地表現在自己的作品里,實在是太難了。
時隔數年,慶萍居然就畫出了《清涼地系列》,這與她幾年的寺院修行與文化沉淀是分不開的。清涼是佛教中的一種心境,當人沒有煩惱,便會自在清涼,佛家有九品蓮花之說。荷,出污泥而不染。慶萍選荷來表達自己的內心再貼切不過了。她表現荷,用淡淡的宿墨沉靜地堆積荷葉,輕松地穿插荷桿,用淡粉色沒骨點染蓮花。構圖自然,用筆內斂,以墨色的微妙變化,營造出寧靜而自在的畫面。《清涼地系列》涵映著她的人生,表達著她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她慈悲之心,寧靜之心的恰當表現。在這空靈奇逸、渾然華滋又蒼芒寂寥的神妙畫作中似乎彌漫著一種超自然的氣息,使人頓感滌去蕪雜,了然覺悟。
文/陳齊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