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對于這一點,同事加兄長鳳海頗有他獨到的理解。鳳海創作理念獨特,在他看來,一個字就是一個故事,書寫的關鍵要領在于賦神于其中。他寫的字常常是變換寫法,變中求異而生新韻。“變其形、得其勢、活其態”便是鳳海創作的精髓。風海每次潤筆,心無旁騖,整個人氣息飽滿,墨痕游走之處,九曲十八彎,仿佛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鳳海兄注重在繼承中創新,為了下筆如有神,他臨帖無數。他說:“在書法藝術的學習和發展中,既要繼承傳統,同時更要體現出自己的風格,求新有創意”。同時,他認為要想寫出一幅好的作品,不僅字體要優美,落筆收放自如,體現書法家的功力,立意同樣要求新求奇,只有這樣寫出來的字才會有生命力。體現書法家的功力,乃是承繼前人,立意出新便是厚積薄發,形成書法藝術體現作者風格的又一種美感。
鳳海兄書寫的“壽”、“龍”二字,造詣頗深,廣為稱贊。“匠心獨具、活靈活現、立意新奇、形象生動”這些贊辭,頗顯其“變其形、得其勢、活其態”的精髓。他創作的“壽”字,是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船64種搭載物中唯一的書法作品。中央電視臺2套“第一時問”節目在一天時間里4次滾動播出這一消息。摯友鳳海在談及此事時,他表示“壽”字之所能夠入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的美好寓意,其意在祝愿世界和平,福佑人類安康。不僅表達了中國人民的飛天夢想,也體現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心聲。鳳海對“龍”的喜好,有詩為證:“四海翻騰現神龍,筆走龍蛇舞蒼穹,龍飛萬里觀天下,世界崇尚中華龍。”他所創作的“龍”字,也被選入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邀游太空。2006年5月1日,“壽”字經過多級審批在世界雙遺產保護區武夷山景區摩崖石刻落成,2009年5月“龍”字石刻也落戶廬山。凡此種種,既是對作者創作成績的肯定,也是對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弘揚。
“壽”作為中華民族吉祥的象征,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了友好祝福的美意,鳳海將“壽”字賦予其形象性和藝術性,得到了國際友人和國家領導人的鼓勵,贊揚和喜愛。所書“壽”字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禮品贈送給日本、韓國、美國、孟加拉、丹麥等許多國家。被美國史丹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美國大使館收藏。得到國際友人的欣賞和高度評價。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縱觀歷代書法大家,除藝術本身的成就外,無一不是文化底蘊豐厚、具有思想深度且學問有成的飽學之士。鳳海一直關注個人學養的提升,其創作中賦予作品之深刻寓意,足見其傳統文化底蘊深厚,而這,恰是其創作成功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