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是藝術史中的一個流派,常常通過寫實的藝術手法來表現社會現實。在近現代中國更迭動蕩的百年歷史中,無數背負社會責任的藝術家最終都選擇了現實主義作為喉舌。這種創作形式不僅僅是藝術家的選擇,是受眾的選擇,更是時代的選擇。對于創作個體之一的徐唯辛,整理他的從藝脈絡,我們不難看到其中的偶然,同時,也是必然。
面對徐唯辛的作品,總能感受到來自藝術創造的現實的力量。
從少年時代用粉筆臨摹國家領袖肖像,到深入少數民族生活的寫生創作,直到2005年開始創作當代眾生相系列,從事繪畫藝術二十余年來,徐唯辛一直在探索著現實主義道路。特別在近兩年來的“當代眾生相”系列中,不但繼承了學院派現實主義繪畫技法的傳統,還大膽吸收了現代藝術的形式元素,進而賦予現實主義以當代文化語境下的新內涵,創作出鮮明的當代勞動者形象。
表面上看,徐唯辛不過是在不斷轉變所刻畫的對象,事實上卻是一個創作個體的主觀選擇與當代社會交織影響的結果,是小個體和大時代之間的呼應。藝術家既獨立于時代,同時卻又因為時代而被成就。每個階段的創作,徐唯辛都有意識地貼近所選擇的對象。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初的十多年時間里,他的作品大多以刻畫邊疆少數民族生活為主,一大批諸如《集市上的新疆婦女》、《馕房》、《酥油茶館》等作品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痕跡。而1997年的《酸雨》則可看作徐氏現實主義創作的轉折點。徐唯辛毅然拋棄了帶有風情意味的題材和純熟的學院派寫實技巧,主動剔除那些有礙傳達內在精神的成分,從群體刻畫轉為個體局部放大的頭像,用粗礪的筆觸和單純的灰色調,直接指向自己更為熟悉的當代題材,沉淀為“徹底的現實主義者”。這一點,也恰恰反映了現實主義繪畫在中國所走過的,和未來要走的道路——為眾生造像。用真正飽含人文情緒的筆觸引領社會公眾的目光。
此次“勞動者之歌——徐唯辛油畫展”也正是秉承著關懷眾生的人文理念而策劃的。在策展過程中,徐唯辛對于時代、社會的關注度尤使我印象深刻,相信這也是他堅持現實主義創作的動力。他作為平凡人的生活和藝術經歷本身就是財富,雖然將近天命之年,卻還以始終貫穿著的熱情和理想來看待世界,甘心背負上無形的責任。同時,徐唯辛也不是一個唯美的人。他的作品理性、剛硬、正面,直指社會高速、不平衡發展背后的嚴峻問題,完全避免了文藝抒情的調子。在主人公們漆黑、粗糙、勞累,甚至傷痛的臉孔后面都是有尊嚴的靈魂。觀眾所產生的心靈震撼是對于人格平等的同胞的同情,而非貴族階層對底層的俯視。
選擇這個展覽作為“五·一”獻禮,對于美術館來說也有著深層的意義。我們希望能夠借助藝術家、藝術作品來促成現實主義者們的社會理想,排解人們對當代藝術的種種誤解。當代藝術并不是材料、技術的簡單疊加,也不是嘩眾取寵的概念,更不是輕賤現實、“玩藝術”人群家里的時髦擺設。當代藝術的使命和源泉應該是關注時代,為當代的每個人傳達他們正經歷著的一切。當觀眾面對這些大頭像,做目光之間的交流時,根本不需要多余的輔助語言。此時,語言和這種單純的視覺力量相比,實在太無力。
去徐唯辛的畫室拜訪,看到他的一些新作品,也發現了些新的轉變。他正逐步調整自己的目光,在我們的時代中搜尋和放大更多曾經被忽視、遺忘的細節。相信“為眾生造像”將會是他一生的工作。
謹以此展作為獻給當代勞動者們的一份禮物——這些永遠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流和先鋒們。
2007年3月于上海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