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中國油畫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風格多樣和新人輩出,是這個時期的重要特點。藝術家們從不同的方面探求油畫語言的表現力。寫實油畫在多元格局中重新煥發出光彩,從描寫崇高、神圣的場面和塑造英雄人物走向描繪平凡生活和普通人民大眾,從“理想化”走向直面人生、直面現實。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社會急劇變革中勞動大眾和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受到了藝術家們的關注。一些有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的藝術家們,用自己的畫筆創作了不少有現實品格和現實精神、發人深思的作品,塑造了一些真實、生動的藝術形象。在涌現出來的中青年油畫家中,徐唯辛備受人們關注。
徐唯辛受過系統的學院訓練,他先后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師范系和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班,獲碩士學位,掌握了堅實的造型基礎。這段學歷對他的藝術成長十分重要,但同樣珍貴的是,在青年時期他作為“知青”在農村勞動過三年,并在基層做過群眾藝術的普及工作。他對生活在底層的勞動大眾的了解,對他后來的藝術方向影響很大。在實踐中,他懂得了藝術與社會、與大眾的關系。他認定包括從西方引進的油畫在內的美術創作,“負有積極參與中國社會進程的責任”(徐唯辛:《隨筆幾則》)。在人們大談藝術的“現代性”、排斥或否定寫實主題性油畫,并模仿西方現代主義的風格樣式時,他發表意見,認為在當今中國社會具象寫實油畫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認為“題材的選擇相對于純粹的形式探索更具有重要意義”。他主張用理性的精神來描繪社會現象,以“表現畫家的思考和人文精神”。他說:“這是中國寫實繪畫的出發點,也是從事具象寫實繪畫藝術家的驕傲?!?徐唯辛:《隨筆幾則》)總之,徐唯辛是一位善于思考、勤于探索的寫實油畫家,他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性。
在學生年代徐唯辛就心儀古典藝術,嚴格訓練自己的寫實油畫技巧。他的早期作品多以自己熟悉的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為題材,如《布市》、《集市》(1982)、《汲水》(1984)等。他不是以獵奇的態度處理這些題材,也不是單純地描繪民族風情,他關注的主要是周圍勞動者的生活,他著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用心于環境的描繪,努力刻畫善良、勤奮的普通勞動者形象。1987年,他的作品《馕房》獲首屆中國油畫展大獎,在油畫界嶄露頭角。之后,作品《酥油茶》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1994),《酸雨》獲第九屆全國美展銅獎(1999),《工棚》獲第十屆全國美展銀獎(2004),《打工圖》(三聯畫,2005)入選第二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在我國,一位藝術家連續多次入選全國性美展并獲獎,是較為罕見的現象,這不僅表明徐唯辛有雄厚的實力,更說明他是一位有強烈進取心和探索精神的藝術家。
在表現當代社會問題的油畫作品中,徐唯辛不滿足于表面現象的描寫,而是通過表現人的感情和內心活動來引起人們對問題的關注和思考,如《酸雨》(1997)。他是最早反映“農民工”生活狀況的藝術家之一。他敏感地發現中國社會中的一個重要人群——城市農民工的處境。這一為數眾多的群體為國家現代化進程,為城市建設付出很多,但他們的生存狀況令人憂慮。與一些以憐憫態度對待農民工的文藝作品不一樣,徐唯辛在描繪農民工生活時,首先肯定他們的尊嚴,表現他們的力量和美,避免任何丑化的成分。這在人物較少、構圖較為疏朗的《打工圖》(2004)中是如此,在描寫農民工惡劣居住環境、畫面人物眾多的《工棚》(2004)中也是如此。畫面上的每一個人是真實的人,聚在一起的眾人又有統一的氣氛,人物形象本身在敘說,作品的主題藏在畫面之中。在這一點上,徐唯辛繼承了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堅持正面刻畫勞動者形象的原則,堅持真實性與生動性的統一。
在縝密的構思、嚴謹的寫實中表現人物的神韻,是徐唯辛藝術風格的鮮明特征。他的創作態度嚴肅、認真,他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生活體驗為基礎,是有感而發。例如為創作《圣地拉薩》(1995),他深入西藏體驗生活,醞釀、構思和創作歷時兩年多。他不斷研究藝術規律和大型油畫的創作原理,辯證地處理題材規定性與創作過程中偶發性的復雜關系,善于因勢利導地處理畫面;他在反復修改的過程中增加質材和感覺表現的厚度;他精心經營形與色的關系,注意畫面的整體色調。他的作品既有大的視覺效果,也經得起人們反復的推敲與琢磨。
堅信油畫在中國、在世界有遠大前程的徐唯辛,既有宏大的奮斗目標,又有扎實的、能付諸實踐的創作計劃,相信他會不斷向大眾奉獻自己的新作,為中國現實主義油畫的繁榮做出更大的貢獻。
2006年1月于北京中央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