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0日,第十屆全國美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圓形的展覽大廳中,一幅《工棚》讓所有的喧囂在它的面前頓時安靜下來,畫面中十幾個滿身泥漿的農民工圍坐在一張破舊的桌子前,或木然、或憨笑、或矜持、或防備甚至一些人躲在人群背后用敵視的目光注視著觀者。他們手中的搪瓷飯盆里,是簡陋的飯菜,而一個十幾歲的男孩,卻狼吞虎咽地吃著,在這樣一個發育的年齡中,稚嫩的雙眼看到的應該是課堂中老師龍飛鳳舞的板書,聽到的應該是同齡人嬉戲打鬧的歡笑聲,而他卻在散發著汗臭與泥腥味道的工棚中為了一碗米飯而如饑似渴地咀嚼著。站在畫面最近的一個男子,白色石灰將他的綠色工服潑灑地斑斑駁駁,他的頭上包著一塊紗布,身體與心理的疼痛讓他拿著空飯盆與方便木筷的樣子略顯呆木。他身后的老者蹲在地上,用探詢的目光盯住前方,深刻的皺紋無情地爬滿在他的額頭。棚內兩張高低床的上鋪分別躺著兩個人,一個用骯臟地有些僵硬的棉被將自己胡亂裹住,左手舉著一根廉價的香煙,右手則滿不在乎地枕著頭。他沒有在沉思,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這種生存的方式,只是在略略上挑的眉梢上,人們看到了隱藏于玩世不恭中的反抗。而在他斜對面躺著的那個人,則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生活的苦澀在他下耷的嘴角中慢慢流露。 與展覽廳中其它作品的華美與精致相比,這幅獲得銀獎的《工棚》更讓人感同于一種繪畫技巧之外的精神悸動。而它的作者徐唯辛更是用知識分子的良心與責任將真實的生活一筆筆地強化在觀者面前。
同樣,為著這份責任,《寶藏》在徐唯辛位于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的畫室中采訪了他,希冀將畫家埋藏在畫中的語言通過文字的形式再次表達。
徐唯辛筆下的現實主義
寶藏:您畫中的農民工表情并沒有大悲大痛,為什么能讓觀者感到心靈的悸動?
徐唯辛:因為這些人我們平時不怎么注意,包括我,他們在我家裝修一個月,雖然我和他們相處地很好,但也記不住他們叫什么。但是當畫家將他們的生存狀態展示在畫布上,使觀者不得不面對的時候,才注意到在自己的周圍還生活著這樣一群居無定所的邊緣人,他們的環境,他們的生活讓注視他們的人感到觸動與同情。
這就是徐唯辛所說畫家應具有的社會責任心,在這份責任心的不斷提示下,他用一顆真誠的心關注著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從農民工到大自然,從歷史到現實。
農民工:被忽視的一億一千萬之痛
徐唯辛說,中國有一億一千萬農民工,連同他們的家屬就達到兩三億,當這些人失去土地,進入城市,遭受著種種不公平待遇的時候,作為一個畫家,唯一能做到的就只有拿起畫筆,用藝術訴說現實。所以,他斷然放棄以往曾為他贏得多次大獎,諸如《圣地拉薩》、《馕房》等展示技巧與精美的少數民族題材,將畫筆、攝影機連同自己所有的時間與熱情搬到了畫室旁邊的一個工地上。在混合著汗臭與飯香的工棚中,他經受著最初工人們懷疑、警惕甚至敵意的目光,褪下大學教授高高在上的光環,用真誠與同情感化著這些創造了城市豪華外表,卻被城市虛弱本質排持,并冠以“邊緣人”的一群群揮汗如雨的鮮活生命。當每天徐唯辛拿起鉛筆注視著他們,然后在速寫本上飛快地描繪的時候,他們感到新奇、激動,當然也有漠然,雖然不能理解畫家除了在記錄一種現實以外,更多的是將社會責任一筆筆刻畫在筆端。但多日的相處,終于讓他們消除了所有的戒備,他們樂于看到這位平易近人的教授常常出現在他們的工棚,更樂意將自己沾滿泥點的衣服贈送給他,幾個大膽的甚至還會向徐唯辛提出想吃雞腿的愿望,因為他們知道這不是乞討,而是一種朋友式的幫助與交換。可他們并不知道,每每在徐唯辛掏出錢讓他們購買自己愿望的時候,畫家的心在隱隱作痛,這份痛也激勵著徐唯辛更真實、真誠地表現著現實、批判著現實。
徐唯辛說,“中國原來繪畫的現實主義,但是過去的現實主義我覺得是粉飾太平,歌功頌德,其實現實主義最主要的特點一個是批判性,一個是真誠。”
在這種真誠的批判下,徐唯辛創作了一系列的農民工題材繪畫,除了《工棚》以外,更有《打工圖》、《候車的男人》等。畫家用藝術的語言將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從城市的背面毫不猶豫地拉到了繁華的正面舞臺。這種犀利的揭示,宛如一只銳利的針尖,觸痛著城市日漸麻木的靈魂。
看著畫面中農民工蜷縮的身影,骯臟疲憊的面容,我們的心開始感到了痛,而徐唯辛的社會責任也在越來越多人們的心痛中慢慢增強、擴大。
酸雨:一場源自工業革命之痛
“葉子正在變黃,樹木為何自殺?”
1988年到廣州美院任教的徐唯辛面對悶熱潮濕的空氣、喧嘩熱鬧的經濟騰飛景象以及它的副作用——環境污染,想起了智利詩人聶魯達的這句詩。他說,我深深地感受了雨,但早已沒有了夢境般“潤物細無聲”的清流,已經是渾濁的酸雨了。
多日的構思與腦海中對現實的批判,徐唯辛終于在夢境中看到了他所要聲討的畫面,淺淡的基調,穿著雨衣打著雨傘的人們,肅穆焦慮的表情隱藏著些許恐懼,有人祈禱、有人憂愁、有人膽怯、有人堅毅。徐唯辛為這幅歷時兩年,反復斟酌修改的作品命名為《酸雨》。
三十多個人物的龐大畫面,在酸雨來臨的時候,所有的色澤與生機頓時褪去了各自的面目。天空、衣著、雨具以及人們的表情全都在硫磺般美麗而不祥的灰黃色中等待著、焦慮著。那種無法挽回的靜謐讓人感到毀滅來臨前的窒息。為了達到這種死亡般肅穆與神秘的效果,徐唯辛運用了自己大型作品創作的核心技術,他說:“畫面分成黑、白、灰三大塊,然后再細分――黑中再分黑白灰,白中也分黑白灰,如此類推。只要不破壞三大塊的秩序,分得越多,畫面越豐富,且絕不花不亂。”
如果說徐唯辛用《酸雨》讓人們看到了一場源自工業革命之痛,那么《過道》系列,則是對當下人居住環境的另一種喻示。在這些畫面中,過道如毛坯房一般顯示著石灰的本色,有的地上堆積了污水,散落的書籍、飲料瓶和碎紙團被隨意丟棄在門口;更有的干脆省略了門和窗的存在,還未噴刷的墻壁裸露著紅色磚瓦的縫隙。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臟亂與堅硬,唯有一個隱去大半的裸女的身體,在掠過畫面一角的匆忙中,讓觀者看到了人類本應具有的潔凈與柔軟。
徐唯辛說,技法在外。當繪畫技巧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畫面所隱含的思想終于成為評定一個畫家社會責任感與品格的標尺。
龍年:歷史所不能承受之痛
少年時期的徐唯辛,有著同齡人無法比擬的思想與觀察力,1976年,18歲的他竟然能站在悼念的人群中,憂慮著國家的命運。幾十年過去后,46歲的他終于可以將那個年代的敏感話題用藝術家特有的方式一一陳述、回憶。于是,我們在他的畫室中看到了名為《龍年·1976》的系列作品。
他說,社會的確和以前不一樣了,它放開了一定的尺度,讓我能有機會去觸碰那個時期的歷史之痛。盡管,許多事情是經歷過那個年代人們所不愿回憶的,但強烈的知識分子責任感還是讓徐唯辛拿起畫筆,在畫面上用通體黑白的色調,渲染著陰悶的天空,和天空下密密麻麻站在長安街兩旁遙首翹望、在等待與絕望中暗暗哭泣的人群。畫面好似一幅巨型照片,用黑白悸動渲染下的悲戚,追訴著被歷史奪去光彩的一代人的故事。
徐唯辛說:“中國社會需要一場理性的啟蒙,而具象藝術在中國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我畫弱勢群體,畫文革,用寫實的筆法反映當下中國的問題,引發社會的思考,這就是我所能做到的,我覺得是一種驕傲,也是一種責任。”
徐唯辛筆下的風格轉變
寶藏:80年代您繪畫的題材是少數民族的,90年代后您轉向了社會題材,是什么引起了您這種轉變? 徐唯辛:作為一個畫家,把思想如何轉化到繪畫上,是個很難的事情。其實我當年對社會的政治問題都關注了,但繪畫有繪畫的規律,就是說,不可能有突然轉變,這需要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
我以前生活在邊疆,不是在文化的中心,即便是考慮問題,所受到的影響各方面都是有限的。而且年輕,深度沒到那個層次,所以只能畫那些風情的東西,展示一種技術。后來到了廣州,考慮就深刻了,慢慢積累,從早期的新疆風情,到現在的環保、文革,包括社會題材。
徐唯辛自幼在新疆長大,由于遠離文化中心,和對家鄉的熱愛,他的早期作品更多地表現了少數民族的風情。這些帶著明顯異域符號的繪畫,雖然沒有后期民工、社會題材那樣富含精神,但作為一種藝術,它依然是美與極具特色的。它們是畫家過硬繪畫基本功的體現。
獲得首屆中國油畫大展的《馕房》,沒有思想上的深刻,卻有形式中的唯美,女人們深邃的眼眸,健美的身姿,恬靜的笑容好似一首遠離城市的邊疆情歌,靜靜唱響在觀者耳邊;而曾在中國嘉德以53.8萬元拍出的《圣地拉薩》更是以眾多的人物,豐富的表情,合理的布局,以及籠罩在棕色下的那份膜拜般的崇敬與神圣而征服了觀眾。
當繪畫的技術在徐唯辛早期的風情繪畫中彰顯了自身的唯美之后,徐唯辛的思想并沒有停止不前。他是位畫家,但首先是位知識分子,而且是位有著強烈社會責任與良知的知識分子。所以翻開徐唯辛畫冊的前言部分,唯一一張合影是1987年他與老師李大用在浙江美術學院門前的留影。這種成功后的內斂與對老師的尊重注定了畫家作品隨著歲月的推移不斷深刻與尖銳。
40歲之后,他的深刻迎來了其社會人文系列作品的誕生。也取得了收藏界的認可。徐唯辛說:“收藏家也在進步,開始的時候他們喜歡漂亮的,隨著年齡和修養的增長,他們也不滿意這些了。我的民工題材畫被收藏,我很高興。雖然我畫的時候也不是為收藏家所畫,但有人收藏。我覺得是正道。”
采訪結束的時候,徐唯辛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描繪核設施風景的作品初稿,他說打算用這幅作品參加2005年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新現實主義六人聯展。”比起先前的人文題材,徐唯辛在思考中更加大膽地邁開了探索的步伐。我想,所有社會之痛終將會在這些有著責任與良知的知識分子吶喊下不斷被揭示繼而重視起來,而我們的生存環境也終將如徐唯辛早先的作品那樣散發著純樸的甜美。
〖徐唯辛簡介〗 1958年生,烏魯木齊市人;1978年考入西安美術學美術學院。 1985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生班。 1988年獲得碩士學位,同年赴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任教。 1996年赴美國佛蒙特藝術藝術中心進行交流和創作活動。 1999年任廣東省油畫藝術委員會秘書長。 2000年進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第四工作室做訪問學者。 2001年調入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任院長助理、繪畫系主任。現為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會員。
【重要作品和參展】 1985年油畫《金色童年》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 1988年油畫《馕房》獲首屆中國油畫展大獎。 1989年油畫《歡樂庫爾邦》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 1994年油畫《酥油茶館》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并獲廣東省銅獎。 1997年完成油畫《圣地拉薩》并入選《1997當代中國藝術展》。 1999年完成油畫《酸雨》并入選獲第九屆全國美展,獲銅獎。 2000年作為中國百年160位杰出油畫家之一,作品《圣地拉薩》等被錄入大型典籍《20世紀中國油畫》。 2000年《世紀之門-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參展。 2001年油畫《過道》之三入選《首屆中國小型油畫展》。 2003年油畫《過道》之一入選第三屆中國油畫精品展。 2004年《工棚》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入選北京《世紀豐采作品展》。 出版有《徐唯辛油畫作品集》《徐唯辛油畫作品選》。 在美國、馬來西亞及廣州、香港、臺北分別舉行個人畫展。 作品為國內外博物館、澳門藝術博物館、關山月美術館、浙江自然博物館、西安美院美術館、廣州世貿中心、卡地亞珠寶、美國友邦保險基金會及私人廣泛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