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原,本也;“……本原”之謂也。
在所謂的“當代藝術”已經越來越淪為下三濫的商業符號和宵小潑皮們的故作聰明之后,它正在失去了原本的那種尖銳的現實關懷性和社會批評性。這種藝術現象也正在逐步走向了它的價值反面,即從反體制的角色設定逐漸被體制所同化,變成了商業體制、文化體制和意識形態體制的附庸。
具體來看,有以下幾種表現形態:
一、藝術商品化的急先鋒。提出這個問題并不是表明一種極端的反對藝術商業化的立場,相反,藝術品通過商業市場的流通正是它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的途徑之一。問題在這里提出的背景是,近年來,隨著資本全球化格局的形成以及概念經濟的興起,資本的運作方式已經越來越偏離了它原來的價值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繼證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之后的又一個暴利行業,財富正在以一種令人瞠目結舌的方式在聚集著,并在迅速改變著人們的價值判斷標準。眾所周知,在所謂概念經濟的時代,資本運作的表現方式是以尋找“附體”開始的,并最終以脫離“附體”來表現出資本的獨立價值。而當代藝術以其時尚性的表現方式和“主觀性”價值評判體系,成為了資本市場適當的物質附體。而問題也恰恰是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來。首先,正是因為當代藝術在顛覆了傳統的價值體系之后,建立了自己的價值評判標準,而這種標準又是建立在晦澀的觀念表達的基礎之上,這樣,所謂當代藝術的價值評判體系并不以傳統的技法、風格作為評價作品價值的唯一標準,相反,主觀性的和個體性的因素不斷加強。同時,作品在“闡釋”過程中“解讀”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加強。這樣,它基本可以滿足資本在運作過程中所需要的“在短時間內能被迅速放大,并能及時生效”的、對物質附體的要求。當代藝術與資本市場的結合導致了它自身在短時間內被迅速的異化。這就是藝術規律、藝術標準越來越被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商品規律、商業標準迅速占據了對藝術的基本評判體系,并進而影響到了整個藝術界的價值行為標準。
二、消費主義的價值觀。消費主義是現代商業社會中出現的一種必然的社會行為方式和基本價值觀,它通過商業消費的方式稀釋了古典主義時代的終極關懷,關心的是及時的、當下的生存體驗,反映在文化形態中就是商業流行文化對主流文化的替代。這是一種亞文化對主流文化的顛覆,它是通過現代大眾傳媒的力量傳遞和放大了大眾的群體無意識,個體在這個過程中似乎得到了“群體”價值的認同,并實現了一種“弒神”的快感。所以,以大眾流行為基礎的消費主義價值觀沒有標準、沒有目的,似乎“過程”也逐漸消失,它唯一的理由就是大眾的趣同和適時消費。在全面商品化的當代藝術領域,這種消費主義的價值觀也迅速占據了主流的評判標準。藝術的表達正在不斷“深度消失”,變成了一種以取悅感官為目的的視覺消費。它的歷史性和知識分子的深度思考正在變成了一種令人發笑的、堂·吉坷德式的不合時宜。
三、向主流體制的獻媚。商業化是中國當代藝術近年來一個主要的線索,與之想并行的是在此過程中另一個重要線索則是不斷的主流體制化。在這個體制化的過程中,一方面是半推半就式的,它表現在主流的文化價值體系和商業價值體系不斷接納這個曾經被視為另類的當代藝術;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國家意志不斷地在調動著政府資源在對當代藝術進行利用和改造,目的其一是以期樹立起開放和多樣化的國際文化形象,其二是在使當代藝術不斷主流化的過程中消解了獨立價值觀和社會批判性。對于后一種情況,由于國家意志和政府資源的強勢介入,一種官方認可的當代藝術樣式正在逐步成為國際間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徑。這種方式,對于藝術家而言,是進入主流的一種最便捷的途徑。那么作為一種變通的辦法,一種以高科技作為炫耀、或者以“藝術語言”和觀念的故做玄妙成為了這種“無害”、能被官方的標準認可的“準官方的當代藝術”的最基本的樣式。而在此過程中,是藝術家個人獨立的人格意識和獨立的價值標準的喪失。
以上是因為徐唯辛的作品所引發的一些對于當代藝術本質的相關思考。
在徐唯辛的這些以文革人物為主要表現對象的作品中,他首先能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知識分子的具有歷史責任感的社會良知;其次,是對自我獨立的人格意識和獨立價值觀的尊重。
徐唯辛的作品能夠給我們帶來的思考還有:
一、當代藝術是否有著某種“樣式”和規則?在某些人的眼里,徐唯辛的這些作品或許在語言和表現手法上有一些“老套”。他們實際上是在不自覺中運用了某些正在逐漸“主流化”當代藝術樣式來作為評判一件作品的標準。而在我看來,這正是所謂的“當代藝術”正在走向自身的反面的一個標志——“人們正在用一種‘經典化’的標準在固化我們對于藝術的探索和對于社會人生的思考,以使其不斷適應商業化和主流化對于當代藝術要求”,這正是我們需要深刻反思和警惕的地方!而據我的了解,徐唯辛正是在對作品的不斷深入的表現過程中,放棄了原先設想的各種主流樣式化的“當代藝術”的手段,而使作品以一種最質樸、最直接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因為在這些歷史的苦難面前,任何花哨的“技巧”和語言都會變得蒼白無力!所以,由徐唯辛的作品又引發了我對于所謂語言和技巧的思考:如果我們缺乏深沉的歷史思考和文化判斷,那些花哨的“語言”上的“當代性”,其價值究竟在什么地方?
二、所謂的“當代藝術”是否就意味著對于我們民族苦難的廉價販賣?近年來,隨著當代藝術的商業化進程的不斷擴大,以及文化消費主義的盛行,“文革”正在成為一種可以廉價販賣的視覺資源而在所謂的“當代藝術”圈中流行。當我們在以一種商業流行的方式,或者虛無主義的態度解構文革的時候,歷史將會以同樣的方式嘲弄和懲罰我們。而在徐唯辛的作品中,我們的可以體會到的是一種對于人性的尊重和對于歷史的敬畏。“文革”相對于我們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需要對傳統文化和人性中最丑惡的部分的深刻的反思,而面對一個個個體是如何被卷入集體的無意識中而迷失自我的時候,徐唯辛表現出了一種深沉的人性的悲憫的態度。這其實是我最欣賞他的作品的地方。如果我們以一種超然其上的態度來俯視、嘲諷、調侃這段歷史的時候,我想,那被嘲弄的對象恰恰是我們自己!而我在注視著徐唯辛在作品所表現的對象的眼睛的時候,那些眼睛實際上是在審視著我們自己的內心深處,你會聽到一個來自歷史深處的聲音正在向你發問——你會怎么選擇?!
三、所謂的“當代藝術”是否是一種需要過度闡釋的智力游戲?由于當代藝術在近半個世紀的過程中,始終沒有逃脫出杜尚、安迪·沃霍、波伊斯式的邏輯方式,它正在逐漸失去了想象力的戰斗精神。在今天,由于商業性流行時尚的加入,它日益變成了“大眾”的玩偶。思想的貧乏使它需要用一種過度闡釋的方式使自己變成類似于字謎游戲式的智力競賽,一種與“玻璃杯和木桶都是容器,木桶是木頭做的,所以玻璃杯也是木頭做的”相象的無聊的邏輯游戲成為了當今所謂“當代藝術”的主流。它實際上變成了一道智力測試題,只要那個“邏輯過程”是正確的,用什么樣的“載體”來進行已經變得無所謂了。而徐唯辛的作品讓我們體會到了一種久違的通過簡單的視覺直達內心的快感。
四、所謂的“當代藝術”是否僅僅是自己內心的那點“痛苦”的無窮放大?在當代藝術強調個人化特征的過程中,藝術家的個人妄想癥被過分放大,使藝術成為了個人發泄、發嗲的工具。是時尚流行化的今天,當所謂的“當代藝術”已經成為了那些宵小們因為“洋娃娃為什么不吃飯?”的那點傷心而要放大成為全人類的苦難的借口的時候,這種“當代藝術”也已經成為貴夫人在無聊的時候手中把玩的一只乖乖狗。而徐唯辛的作品則使我重新認識到“只有把個人放在歷史中才能體會到他的價值”這句話的意義。
以上是我就徐唯辛的作品所引發的一些與他的作品相關或相關不大的思考,與其說要探討當代藝術的本原意義,不如說是我個人表達出的對徐唯辛的一種敬意。在藝術過分商業化的今天,每個人都在不停地復制自己、復制他人,用一種流水線生產的方式把握商機,而就是在這種時代環境中,徐唯辛能夠用個體的方式,承擔著一定的風險,占據了自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為一個時代立像,為民族的苦難立像、為人性立像,這正是一個知識分子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精神價值的最好體現,也正是當代藝術真正的本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