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寫實風格的藝術家,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用生動的形象傳達人們為之感動和思考的人文精神,積極參與社會的發展和進程,這也許是具像寫實繪畫在中國的基本出路。”這是油畫家徐唯辛在自己畫冊中說的。
見到徐唯辛本人和他的作品是在他的畫室中,這是在他的油畫《工棚》獲全國十屆美展銀獎之后不久。在這里,我不僅親眼看到了他學生時代獲得首屆中國油畫展大獎的作品《馕房》,也看到了其后的《圣地拉薩》、《過道》、九屆全國美展銅獎作品《酸雨》、《龍年•1976》等一系列在中國當代油畫屆產生影響的作品。最近這段時間,我幾乎同時還看到了徐唯辛的同事女油畫家閻萍的作品,這兩位畫家分別用各自擅長的感性和理性創作,對生活的熾熱情感是閻萍的主要動力,而給徐唯辛不斷帶來創作激情的是他強調的“畫家的社會責任”。
徐唯辛出生在上個世紀的 50年代,和幾乎所有的同齡人一樣,他也經歷了混亂的“文革”和下鄉插隊,直至1978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師范系。他接觸繪畫是從初中開始的,正值“文革”后期,學校混亂,沒有上課壓力,時間充裕。他很快就進入角色,進步飛快,開始享受繪畫帶來的無窮樂趣。練就了手上的工夫不說,也和繪畫結下了不解之緣。他說,“現在許多人放棄畫筆爭做行為藝術什么的,要是我,舍不得!”這在目前流行的某種該打引號的表現性藝術、前衛藝術以及形形色色的甚至是可以一夜成名的行為藝術等各種藝術樣式大行其道的時候,顯得尤為珍貴。
生活中的每個人做事都要有一個理由與說法,而對一個畫者而言更是如此。首先要找到切入點,來進行不斷的思索、完善達到心態平衡。于是,有著強烈現實主義情結的徐唯辛逐漸把反映焦點問題,引發社會的理性思考作為自己藝術創作上的追求。我們從他早期的表現邊疆風情《馕房》,《圣地拉薩》到后來的《過道系列》、《酸雨》、《龍年•1976》最近的獲全國十屆美展銀獎的作品《工棚》中可以看到這種變化。對此,徐唯辛的解釋是:“隨著年齡增長,藝術修養的積累,就越發不滿足于僅僅表現邊疆風情,這種題材的文化含量不夠”,他強烈的創造欲望使他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身邊的人和事。他以時代共進的思想和觀念來認識和感受現實,作品越發充滿生命力。《過道系列》反映的是對當下中國人對于生存環境的焦慮,《酸雨》是對工業文明的后果的反思,《龍年•1976》是畫家對當代中國社會、文化敏感問題的思考,《工棚》反映的是逐漸引起社會關注的民工問題。也許是與畫家自己經歷有關,與同類題材中的那些極盡調侃、挖苦之能事或者是見沒有安樂幸福而硬作安樂幸福狀的粉飾,沒有痛苦不安而故作痛苦不安狀的佯狂的作品不同,這是他對這些對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卻又是處于不受歡迎的邊緣位置的離妻別子進城打工的底層群體生存的真實寫照。他以質樸的個性化形式,描繪進入城市的民工在物質境遇和精神境遇上的艱難,那種無可奈何而只能隨遇而安的狀態,使人過目難忘。畫家沒有“高于生活”,他與他所描寫的人們不存在思想或心理狀態上的高下等級,而是僅僅是一種“近距離”。在他看來,在“一個社會發展階段還處在后農業社會的當下中國,具有理性特點的具像寫實風格的油畫不僅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且負有積極參與中國社會進程的責任。在這樣的前提下,題材的選擇相對于純粹形式的探索更具有重要意義。伴隨著理性的探索,以繪畫描寫社會現象來表現畫家的思考和人文精神,這是中國寫實繪畫的基本出路,也是從事具像寫實繪畫藝術家的驕傲。”這讓我想起了第一個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身份在頒獎典禮上發表講話的挪威作家比昂松,曾提出向創作“健康而又高貴”文學的作家致敬。他認為作家必須為自己的作品擔負起“道德責任”……。實際上,這不但是文學作品應有的精神,也是畫家應有的精神。只有以入世態度,以現實主義的眼光觀察體驗周圍的世界, 兩腳落地,實實在在地踏在中國現實的土地上,緊緊地貼近生活, 才能創造出真實感人、震撼人心的具有永恒藝術魄力的作品,因為它凝聚了畫家對生活所傾注的熱誠與真情。
繪畫只能通過瞬間某種視覺形象表達某種思想情緒,來揭示生活本質的意義。繪畫的這種特制要求畫家善于抓住能最好揭示人物心靈,表達思想瞬間的恰當的表情和動態,將實在、深刻的思想內容直接傳達給觀眾,這不僅是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的一個顯著特點,而且也是它與觀眾交流的一個優勢。這就要求畫家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和豐富表現技法,要潛心的探索和錘煉,因為藝術沒有捷徑。基于這種認識,徐唯辛格外重視畫面的經營位置、結構布局、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動態以及畫面“形”與“色” 等視覺形式的處理。認為這是維持畫面恒定、平衡以及揭示生活本質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最重要的條件。他作畫不喜一氣呵成,而多反復推敲和修改,這在他的大型作品中尤其突出。如畫了2年之久的《酸雨》與開始的小稿比,面目全非。而畫布上的反復修改往往還會形成的許多偶然效果,十分微妙。他說,“畫大幅創作最重要的技巧,是在漫長艱苦的制作過程中自身心態的調整。在激情和厭倦、平和與燥動之間尋找結合點,使自己始終處在不言敗的狀態中。否則,即便有大師般高超的技巧,作品也終究會不了了之。”我想,每個藝術家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經驗,但有些經驗卻是規律的,如:要善于靈變,也要固守己見;該靈變而不靈變會僵死,需固守不固守難免隨波逐流。而如何選擇,則靠見識、膽量,直覺和對自己的恰當把握。
徐唯辛認為,藝術創作強調的是獨立性和建設性,他推崇曠達、純凈的藝術品格,欣賞恒定、平衡的藝術形態。在他看來,藝術不是觀念的圖解和社會變革的工具,不是富人的玩物,不是靠做秀制作出來的擺設,不是追求理想生活的號角,而是生活本身。它不同于缺乏創意的高級行畫,不迎合時尚與市俗的趣味。它同古典藝術在形態上有著根本的區別,它是新時代的思想、智慧、知識、科技、靈感和幻想的結晶。是畫家對生活的思考,是冷靜的選擇,是博采眾長,吸收他人精華成就的自己。徐唯辛之所以可以在畫壇立足并取得驕人的成就,顯然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在于他的勤奮。他每天清晨5點鐘起床(據說這是年輕時早上畫日出形成的生物鐘)到畫室畫畫,風雨無阻。其次,他頭腦中的藝術素養和天賦以及不斷學習新知識的愿望和才華。再次,是他深切的人文關懷。與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躲進小樓成一統的畫家不同,他強調畫家的“社會責任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不跟風,不盲從,認認真真做畫,踏踏實實做人。
相比之下,那些活躍于藝術市場上的風光無限的徐唯辛的同行們,頭上頂著耀眼的光環在一些噱頭的藝術新聞中頻頻曝光,當他們偶爾聚在一起,談論的話題不外乎某某的畫價又上漲了,某某按揭買了別墅名車,不一而足,很少有人會提起調畫家的“社會責任感”。 放眼全中國,個別只是依靠當事人的天賦、本能、一個點子或時尚引領者的名義博取了名聲,在圈內外的知名度雖遠遠高于徐唯辛,但其顯赫當然也是一時的,其淺薄終究會被后人貽笑大方。
徐唯辛的畫室在人大諸子百家園內的一座白色天光平房里,畫室內窗明靜幾,畫室外樹影婆娑,離他在校園內的家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