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的方式做當代社會切片研究
徐唯辛試圖通過畫這些普通人,直面當代社會的現實。周文翰攝
近日,比真人還要大的煤礦工人、民工、農村婦女、軍人頭像出現在上海美術館中。北京油畫家徐唯辛把自己名為“勞動者之歌”的油畫帶到了中國最時尚的城市上海展出,附近就是代表中國當代經濟成就和繁華的南京路、外灘的高樓大廈。
藝術批評家徐虹用“戲劇性”來形容這種強烈的對比。
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的徐唯辛在談及自己的創作時表示,要感謝自己熟悉的煤礦工人和農民工,“因為是你們激勵我以你們的形象作為時代見證和素材進入我的作品,并造就了我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個人作品展。”徐唯辛透露,2003年之前他的創作主要圍繞邊疆風情。但是中國巨大規模的城市化以及隨之出現的社會巨變也影響到他的藝術觀念,因此他開始考慮新的創作。徐唯辛曾經到山西的媒礦考察,創作了“礦工”、“工農兵”系列,用超過兩平方米的巨大畫作記錄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工棚中的民工和滿臉煤渣的礦工。
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說,最初決定邀請徐唯辛來辦展覽,也是想給城市中的人提一個醒,“在上海這樣的都市中,很多人生活比較舒適,但是不要忘了繁華社會的基礎是這些最普通的人”。
上世紀80年代初,羅中立也曾以尺幅巨大的《父親》描繪中國的農民,但是徐唯辛強調自己和羅中立不同。他表示,自己目的是對當代社會做切片研究:“羅中立那時候的繪畫還有一定的情節,和當年的文化環境有關,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是讀圖時代,人們沒有時間想那么多,所以我用這種明快的方式來把這種信息直接帶給觀眾。”徐唯辛強調自己帶著尊重和同情描繪這些邊緣群落:“也有人說我這是作秀,但我想作為一個藝術家總要有一個態度吧,如果我去畫美女,罵的人或許更多,還不如畫這些普通人,直面當代社會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