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重大歷史題材作者名單中,我看到了王世森的名字。對王老師我早已熟知,他的作品多次在安徽省展中獲獎,并四次入選全國美展,他擅長的是西畫,什么時候改畫中國畫了?我很是好奇。2013年年底得知道王老師加入了中國美術家協會,帶著一份祝賀我拜訪了他。
王世森老師的工作室,位于他的寓所內。不大的畫室里,到處可見他近期的作品,我被眼前的這一幅幅作品吸引:選材上大膽略去細節,以意舍形,筆到意到;在塑造中吸收西方造型觀念,力求點線交融、塊面結合;人物以及圍繞人物的諸多物品處處涵養韻致,從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身上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們豐富的內心,錯落的場景被特殊的人物賦予了濃厚的情味;瀟灑的運筆走線更給畫面增添了靈動之氣,恰到好處的潑墨襯托了畫中的人、景、情。
幾句寒暄,王老師明白了我的心思,給我泡了一杯茶,我們便聊開了——
“2010年,安徽省文化廳牽頭啟動了安徽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宣城市在第一輪初選中全軍覆沒,但是省廳還是給了我市宣紙技藝的選題進入草圖競選的機會,宣城畫國畫人物的畫家太少了,離草圖展還不到半年的時候創作組邀我加入,我就這樣開始進入了中國畫的學習創作中。”
“剛進入就是大題材,大創作,難,壓力帶來了動力。我一面和創作組的同仁多次到宣紙廠收集資料,一面利用一切時間惡補中國畫人物的課。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們的12米中國畫宣紙技藝長卷順利入選,我就是這樣機緣巧合地成為了中國畫畫家,哈哈哈!”我被王老師拼搏精神以及對國畫的癡迷深深打動,談及宣紙技藝題材的表現,他更是滔滔不絕:“在創作宣紙技藝期間,我看了宣紙技藝有關的文本,宣城涇縣作家黃飛松在《漫談宣紙》一書中,多處談到一直以來人們只是在使用宣紙、贊美文房四寶,但是卻沒有畫家用我們的筆墨紙硯來表現制作這些國寶的工匠。我上網也查了的確沒有專業研究文房四寶的畫家,作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宣城的畫家,我有責任去完成這一使命,這就是我現在強烈地渴望用老祖宗留下的筆墨紙硯來表現這些寶貝背后故事的原因。”
2012年6月,王世森老師剛剛完成宣紙技藝長卷后,即刻就進入榮寶齋畫院高研班學習,主攻中國人物畫,師從我國京味民俗大家馬海方學習。提及這段時間的學習,王老師感慨道:“我有很好的人物造型能力,但缺的是傳統中國畫的筆墨技巧和中國畫的形式美感。榮寶齋畫院堅守中國畫傳統,馬海方老師是我很喜歡的人物畫家,有風格,畫面有情趣,我希望從馬老師這里汲取營養。”邊和王老師聊天邊欣賞他的近作,不大的工作室的四壁張貼的是一幅幅表現宣紙技藝題材的國畫,畫案上堆放的是一摞摞資料,從2011年步入中國人物畫領域到現如今踏踏實實地深入研究創作,我欣喜地看到了一位謳歌文房四寶的畫家的崛起!
我看到在王老師的工作室一角堆著一摞練過書法的廢紙,王老師解釋說:“我練習書法不是奔著成為什么書法家,我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寫碑帖,試圖追求在描摹古拙自然、渾厚奔放的漢碑中形成自己的線條趣味。手握毛筆,我享受著線條帶給我的純粹快樂!”
畫家里面有一種人是天生的畫手,就是說從小就有作畫的天賦,王世森就是這種人。由于稟賦好,又受過長期的系統而完整的專業訓練,他在創作上廣泛涉獵了油畫、水彩、連環畫、中國畫等諸多體裁種類,而且都有全國作品入選。二十多年的探索磨礪匯聚了深厚的功力,現如今王世森老師又站在了新的起點——把家鄉的文房四寶人物畫作為今后的主要創作方向,他所經營的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物畫創作,而是像歷代大師一樣,要創造出一種能代表著個人標志的經典樣式。他像是在自言自語:“你看這宣紙它很神奇的,它的柔韌性極強,它的特性像極了我們宣城涇縣那些制造宣紙的人們,我為自己是宣紙家鄉的人而驕傲,我為我是文房四寶之鄉的人而自豪,我甚至認為贊美宣紙贊美文房四寶乃至于展現蘊含在歷史悠久的文房四寶之中的人文精神是我的一份責任。”從古到今,畫壇高人始終守護的就是這畫中之道、畫中之理,畫中的情愫和性靈,失去了這些,中國畫也就失去了魂魄精氣。在一派風風火火求新求變的火爆情勢下,像王世森那樣鎖定文房四寶人物畫,往鄉土文化里扎,需要的恐怕不僅僅是才情,而是一種超然于世俗的勇氣、一種肩負歷史責任的胸襟。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他對家鄉的筆墨紙硯以及皖南名勝情有獨鐘,我們期待一位以文房四寶為載體的民俗大家早日出現。
硯邊 2014年于北京
作者系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