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一個廣為人們熟悉的書畫家名字享譽大江南北。他灑脫精干,溫文爾雅,既有南方人的儒雅,也有北方人的豪放,給每一個相識的人都留下深刻而難忘的印象。他的作品秀美中透著大氣,柔和中顯出堅韌,大氣磅礴的山山水水讓人耳目一新,秀麗婉約的青山綠水讓人過目不忘而感動。他就是當代山水新派代表人物、著名畫家張仕森。
張仕森,1965年生。國家一級美術師。現為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藝委會委員、特聘畫家,中國美協名家藝委會常務理事、中國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青少年藝術節書畫類特邀評委、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藝術家聯合會副主席、中國領導干部網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當代山水書畫研究院院長、中國國畫院副院長、客座教授等。
大山里的聰慧少年
張仕森出生在陜西省南鄭縣碑壩鎮前進村,這里地處巴山腳下、碑壩河畔。孩提時代,張仕森就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有著極高的天賦。從小浸潤在秀美山水的懷抱中,大自然教會了他自幼涂鴉。那時家里條件不好,他就找來小木棍當畫筆,沒有紙張,就干脆在地上涂畫。于是,人們經常能看到一個小身影出沒于山腳下、小河邊。有時畫得入神,他竟忘記回家吃飯。初中時,他幸遇教授語文兼美術課的賈老師,美術成為他每周最盼望的課,課上他聽得也最認真。而他的繪畫天賦和對繪畫的喜愛也引起了賈老師的注意,除正常學習外,業余時間賈老師經常為他“開小灶”,給他講繪畫理論,并從素描、人物造型、透視到寫生、速寫,都一一教授。他認真聆聽老師的教誨,反復研習,這為他進入美術殿堂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家鄉的“每一灣溪水、每一條小徑、每一方土地、每一片樹林”,都是他兒時最快樂時光的深刻記憶。毋容違言,他美麗的家鄉那時并不富裕,人們仍然延續著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記得那時上學,路上要經過一條小河,因附近沒有橋,要繞行五六里,學生們為了走近道,就趟水去上學,有幾次發大水,差點掉進河里。”張仕森回憶道。童年時期的小仕森,就常好奇地想,山外面是什么景象,平原又是什么樣子呢?張仕森選擇了參軍服役來實現自己走出大山的夢想。
軍營里的上進小鬼
1982年12月,張仕森參軍來到了北京。從大山里走出來當兵,這無疑是人生的重大轉折。在綠色軍營,他的業余時間幾乎都耗在了畫畫上。他時常來到地鐵站,看著來往的人寫生。他畫了無數人物速寫,臨摹了許多世界名畫,還臨摹了十幾本連環畫,而他的繪畫技藝也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一次,司令部叫張仕森出一期櫥窗板報,他的繪畫技藝派上了用場。從色彩、表現內容到版面設計,他都認真琢磨,精心布局,這一期的板報博得干部戰士一致認可。他的繪畫才華也被政治部看中,調他到政治美術創作組工作,就這樣他成為當時全軍有名的鐵道兵美術創作隊伍中的一員。在美術創作組,張仕森更加珍惜這一機遇,始終不驕不躁,更加勤奮好學。也許正是他的上進謙恭的態度感動了上蒼,1983年他創作的作品《中秋》、《蛟龍》入選鐵道兵政治部文化部與中國美術家協會辦在中國美術館的《大路畫展》。畫展開幕那天,時任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與版畫家協會主席的李樺在《中秋》前停留許久,連連點頭贊許。正是憑著這幅畫,張仕森進入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委會也就是今天的中國版畫家協會,當時報紙稱之為“中國最年輕的版畫家”。
對于一個18歲的青年來說,成為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鼓勵。此后,才華初綻的張仕森刻苦學習、創作,并先后拜李樺、彥函、黃永玉、王琦、李可染、啟功等名家為師,汲取積淀著藝術的精華,為日后他的繪畫藝術日臻完美、躍上更高層次奠定了堅實基礎。
1984年,19歲的張仕森轉業后成為一名中學美術教師,而機遇再次向他敞開了藝術殿堂的大門,他以優異成績考上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系統的學習與實踐,讓他受益匪淺,繪畫藝術的造詣突飛猛進而豐厚。23歲華藝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畫集收入作品500余幅。此時,愛思考不滿足的張仕森又專攻起了中國山水畫,并力圖把中國傳統筆墨和嚴謹的西畫特點結合起來,以描繪自己的山水心像和山水之夢,而這也逐漸形成了他自己的獨特風格。
畫壇上的真情畫家
在三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張仕森鍥而不舍,求藝不止。他在師造化、識傳統、重修養的基礎上,作品緣情悟道,融雄渾博大與清秀典雅為一體,氣韻生動,功力深厚,韻味純正,風格獨立。
走進張仕森的山水畫藝術世界,我們仿佛自身就游走在陜南的優美風情中。“我推崇藝術表達的真實,我的繪畫靈感就是源于故鄉的山水,大美為真。畫自己生長的地方,因為那里有我最熟悉、最熱愛的東西,我用畫筆去描繪、去表現,樂此不疲,家鄉人看到倍感親切,而讀者看到也覺得非常真實。”張仕森動情地說。是的,張仕森的很多作品,都緣于巴山秀水的怡情景物和質樸民風。作為從秦嶺走出來的著名書畫家,他對家鄉的山水有著濃厚的感情。在他眼中,家鄉的山水不僅養育了他,更給他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他把自己對故鄉的濃厚感情深深地融入作品中。品讀張仕森的書畫集,作品《歸來》、《碑壩人家》、《巴山人家》、《熱戀之故鄉》、《家鄉的小路》、《秋色》、《鷹擊長空 祥云河山》等都充滿濃郁的陜南風情,生動傳神地再現了陜南一山一水的美好景象。作品中有表現參軍歸來的赤子之情,也有秦嶺獨特建筑風格的山村風貌;既有氣勢磅礴的飛瀑雄鷹,也有霧氣氤氳的平和與寧靜……如作品《天高水長》,山川挺拔、層林盡染,水流湍急、云蒸霞蔚,或恬淡靜雅蒼翠欲滴或渾厚滋春初霽風韻萬千,靈動的線條在勾勒出山石林木變幻的同時,刻意表達出他對生活對大自然的深層解讀。畫面中兩個村民背著竹簍向山的高處行走去勞作的場景,生動傳神,令人過目難忘、回味悠長,生活之美躍然紙上,體現了畫家熱愛生活、深入生活、表現生活的扎實功底,讓人越發向往巴山的風韻神采。
張仕森作品的一個鮮明特點是中西融合。他吸取西方繪畫的一些技巧,將版畫元素、油畫色彩嚴謹的繪畫透視、與中國畫用筆、用墨有機結合起來,加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藝術的提煉,用繪畫的語言將它表現出來,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作品自傳統入,從造化出,重心靈之描寫,再現了“縱橫吞吐,山川之節奏也;陰陽濃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聯屬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的藝術理念。他在寫生中積累的生活感受,在形式中構成的完美,藝術魅力隨景而發、隨感而出、隨情而露,筆隨心動,情景交融,鮮明地凸顯了藝術的真諦。他有創新意識,有把握全局的才智,有駕馭巨制的能力,這是修養、功力、技法、認識與生活融合的結晶。他的畫,線條的粗細、枯濕,點畫的濃淡、疏密已是隨心所欲;峰巒層次、房舍結構更細微精到,或寫或潑或染,張馳有度。他以率真的情營造天趣的景,讓觀賞者從一個側面領略到中國山水畫從傳統向現代的轉換。觀賞他的作品,一股強烈的時代氣息撲面而來,讓你神清氣爽,心曠神怡,美不勝收,愛不釋手!
傳世名畫摹本的第一人
人勤一世千川綠,牛奮四蹄萬頃黃。牛的勤勞、忠厚、無私、果敢、堅韌的精神,一直備受國人推崇。小時候,張仕森家里養牛,他總是一邊放牛,一邊繪畫,可以說,他對牛的習性非常了解。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五牛圖》,深感震撼,并萌生一個想法,《五牛圖》一直沒有摹本,自己能否將這幅名畫重現一下呢?但嘗試幾次都覺得難度很大。后來在一位朋友的鼓勵下,他終于堅韌不拔,歷盡艱辛,完成了《五牛圖》摹本。張仕森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渾然天成;筆法練達流暢,線條富有彈性,力透紙背;刻畫精準且不失強烈的藝術表現力。顯示了他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美術素養。
經文化部專家評審,認為這幅摹本畫面形神兼備,惟妙惟肖,體現了原作的神韻。張仕森臨摹的《五牛圖》不僅填補了當代《五牛圖》無精品摹本的歷史空白,他還因此被文化部中鄉辦傳統文化保護部授予“中國當代精品摹本第一人”稱號,并獲得2010年世博會《著名中國國畫家》金獎。
博大胸懷的愛心人
張仕森在對藝術孜孜追求的同時,總是不忘傾自己綿薄之力,樂善好施、扶危濟貧,為公益事業添磚加瓦。他在擔任中國健康扶貧工程組委會副主任期間,就策劃過許多全國性大型公益活動,使很多貧困人群受益。北京非典期間、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重大事件,他一一慷慨捐助,為災區人民獻上一片愛心。為將獻愛心常態化,他還在慈善總會特地設立“張仕森個人愛心基金”。2011年11月,他在陜西南鄭等地無償捐贈價值30多萬元的原創字畫精品。2012年7月29日,他被國家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教育發展中心授予“愛國書畫家”榮譽稱號。2012年12月,他應CCTV中國綠色萬里行書畫進萬家組委會邀請,在浙江義烏將三幅山水畫拍賣的善款全部捐贈給當地慈善總會,以幫助白血病患兒張敏渡過難關。同年12月。他的8幅精心創作的山水畫作品被美國世界藝術節組委會選中遠赴美國納斯維加斯展出,獲得成功并引起西方美術界轟動以高價售出。
誠如一位哲人所言“造物之權,畫家無極”,張仕森正以其心靈的感悟,以一顆赤子之心,對家鄉無限的情懷,執著不懈地苦苦追索,為觀者營造出一個個撼人心魄的山水世界及靜謐祥和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