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藝術花園中一株鮮艷的奇葩,他是藝術海洋里一粒璀璨的明珠,他的作品或被國家博物館、國家檔案館、故宮博物院、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天安門管理處等機構紛紛收藏,或被當作國禮送給外國元首······他,就是中國新派山水畫家張仕森。
提起他,當今書畫領域界內界外幾乎無人不知,用如雷貫耳來形容誠不之為過。名氣大不僅因為他身上閃耀著當今中國美術學會副主席、中國山水畫院院長、中國領導干部書畫研究院院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民族書畫創作交流中心執行主任等諸多國字號光環,而且因為他的作品扎根生活,取法自然,既得到尋常百姓的喜愛,又被專業人士所推崇,是當代作品極具收藏潛力的實力派人物。
為人謙和,博采眾長的他,筆耕不輟幾十年,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和受人尊重稱道的人品,決定了他的畫品大氣磅礴,意境深邃,師古而不復古的獨道藝術風格。近年來他的社會活動按安排很滿,想約他采訪,絕非易事。很幸運,在河南省新鄭市的書畫名家交流筆會上記者巧遇溫文爾雅的張仕森先生,有幸晤面這位頗具神秘感的國家級山水畫大家。
極其短暫的采訪 十分深刻的印象
未曾見到張仕森先生前,記者一直勾勒著這位少年得志、青年就已聞名遐邇的大家的樣子。無數次接受大牌媒體、大牌記者采訪的他,會否接受一個省級媒體記者的采訪,即便接受,會不會不屑待之呢?無論如何,記者還是要試一下。
記者見到張仕森先生時,他正在河南省新鄭市“ 當代書畫名家交流筆會”現場聚精會神作畫,畫案前駐足著眾多欣賞他作畫的書畫愛好者。評論聲,贊嘆聲此起彼伏,但絲毫沒有影響他創作,畫筆在宣紙上輕巧優美地舞動。記者佇立在他畫案前,10分鐘、20分鐘、30分鐘過去了,由于他專著于作畫,竟沒有發現。記者不忍心打擾他,一邊佇立凝望,一邊想著等他稍作停息時,和他聊上幾句,可直到晚上,真
晚上十點多,在他下榻的房間,記者對他進行了短暫的采訪。這時的他完全沒有了工作時那種嚴肅緊張的神色,而是熱情地招呼記者坐下,倒水沏茶,謙虛而略帶歉意地說:“白天太忙了,怠慢了老兄,請多包涵。”簡短的話語,謙和的舉止,迅速拉近了我們的距離。這位名聲斐然的大家,和普通人沒有二樣,“老兄長,老兄短”的和記者拉起了家常。
彩筆描繪人生傳奇 勤奮鑄就事業輝煌
張仕森先生的藝術人生,可以用兩個傳奇來概括。他祖籍陜西南鄭縣,綿延無垠的秦嶺旁邊是生他養他的故鄉。南鄭,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幼年時的張仕森,家境貧寒,6歲開始上學,放學后、節假日要幫父母割草、放牛、帶弟弟妹妹。對于張仕森來說童年清貧而又快樂,童年的生活磨練了他的意志,陶冶了他的情趣。家鄉的田野里,山腳下,坑塘旁,無不留下他放牛、割草、砍柴的勤勞快樂的身影。
幼年時期清苦的生活,是他享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成為他繪畫的靈感之所,也深深地烙在他年幼的心靈里。為了把這些美好的景象刻記在自己的腦海里,他常常在放牛割草的間隙,折個樹枝在地上寫寫畫畫,回到家再找來用過的作業本想象著畫下家鄉的山水,還常常照著小人書臨摹連環畫。開始怕爸爸批評不好好讀書,就偷著畫。后來,老師發現他的這一特長,讓他把所有畫在舊作業本上的山水花草畫、人物畫、動物畫全拿出看。老師看著這些顯得稚嫩卻又十分生動的“作品”時,就像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一樣欣喜若狂,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鼓勵他繼續畫下去,并送給他很多鉛筆和紙張。老師的賞識和培養為張仕森日后的成長和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3年部隊招收高中應屆生,張仕森作為特長生順利來到了北京某部隊兵部。當年他創作的版畫《中秋》、《蛟龍》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和鐵道兵政治部舉辦的第三屆《大陸畫展》,并神奇地掛在了中國美術館展出,當年他才16歲。隨后他的作品經常出現在《解放軍報》、《戰友報》、《鐵道兵報上》。當投遞員把喜報和樣報一起送到張仕森所在的學校時,發現他有美術天才并給予大力支持的老師半天沒說一句話,卻留下了一串串熱淚,那是欣喜的淚水,那是老師的驕傲。談到此時,不惑之年的張仕森先生,仍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他說,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個傳奇。
接著,張仕森先生又向記者講述了他的另一個傳奇。張仕森先生說,小時候他就有兩個夢想,一個是成為專業畫家,一個是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我是幸運的,我15歲那年,應征入了伍。”張仕森院長喝口水說道。在部隊他的津貼每月只有6元,他舍不得亂花一分錢,都拿出來買書畫書籍或書畫用品,那時的他對繪畫已經達到了如癡如迷的程度,每晚都去地鐵畫速寫,畫各種姿態、各種表情的人物,直到深夜地鐵關門。那些日子,他夜里12點以前從沒有睡過覺。周末就去公園、街頭寫生或為戰友畫像。當時鐵道兵的美術創作在全軍是最好的,有名的大畫家路巨鼎、趙修柱、應龍生、黃家善等都給予張仕森無私的幫助和精心的培養。在這些名家的栽培下,他繪畫素養顯著提高,他作品也多次參加部隊、地方舉辦的比賽,深受觀眾和專家的好評,并頻頻獲獎,張仕森又成了全國最年輕的中國版畫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委會)會員,那年張仕森才17歲。
1984年隨部隊集體轉業到了鐵路系統的張仕森,仍每天堅持創作寫生,博采眾長,研習過版畫、油畫、國畫。并先后拜李樺、彥函、李可染、李天祥、趙友萍、黃永玉、吳作人、王琦等大家為師,經常拿著自己的作品虛心向他們請教,這些名家對他的作品一一點評,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為了系統地學習繪畫知識和技能,1987年他又以優異的成績順利考入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此時的張仕森已經在華藝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專輯《張仕森現代裝飾作品集》(現被新華書店列為稀缺書籍),收入了他的500余幅作品。1998年在北京鐵龍畫廊成功地舉辦了個人畫展。
筆耕不輟,硯田常潤,憑的是對藝術的熱愛和執著,由此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作品先后獲得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第二屆《時代精神》全國美術作品展“優秀獎”,上海世博會中國著名國畫家金獎,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芮城第五屆、第七屆國際藝術節“優秀獎”,2012年被國家關工委授予 “中國愛國書畫家”的榮譽稱號。張仕森的許多作品被國家相關機構和收藏愛好者看中,紛紛出高價收藏,國家博物館、國家檔案館、故宮博物院、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天安門管理處等機構紛紛收藏,還被中國中央對外聯絡部選作國禮由全國人大副主席嚴雋琪代表中國政府贈送斯里蘭卡總統總統拉帕克薩先生等外國政要和國內外權威機構。
清清白白做人 一絲不茍作畫
張仕森先生的活動安排非常緊湊,對他的采訪非常短暫,他樸實而富有哲理的見解和對繪畫藝術的執著追求精神,令記者更加欽佩和敬重。和記者交流的過程中,他沒有居高臨下的姿勢,沒有盛氣凌人的傲氣,有的是謙虛平和,雍容大度。目光犀利,思維敏捷的他,說話辦事透著干練、沉穩的軍人英姿。和記者交流時,他談到畫品見人品,強調:先做人,后作畫,人品不好,畫技再高,境界也高不到哪去,凸顯不出畫的魂魄,也難成傳世之作。人的氣質是由素質決定的,素質又是綜合修養決定的,繪畫也是在處理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整體又是局部組成的,局部服從整體,一切表現形式、表現手法、技法等等都為主題服務,人生也是整體,只有處理好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的局部才有好的整體結果。
又強調:一個在事業上有作為的人,一定要遠離負能量,傳遞正能量,堅持藝術深入生活,扎根民族傳統,筆墨當隨時代;堅持藝術為人民大眾服務,為社會服務,為祖國建設服務。作為畫家要有思想內涵,要有藝術個性;最忌急功近利,浮躁輕佻,自吹自擂,文人相輕等世俗毛病。只要多深入、多幾分否定、多幾分肯定、多幾分思索、多幾分堅守,那么自然水到渠成。張仕森先生這些話語透著深邃的哲理。
自成一體風格獨特 各界贊譽名至實歸
當記者問到張仕森先生被媒體和業界譽為“中國新派山水代表人物”,那么是什么讓他得到如此極高的評價時。他略有思考說道:“新派的概念首先得有新意境、新手法、新觀點、新理論,這些新的東西必須要有根,要站得住,立的穩。我在幾十年的美術實踐中,研究和臨摹過西方油畫,系統學習過西方嚴謹的美術教育體系,比如視覺藝術透視學,色彩學,人體學,繪畫力學等,像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柯羅、梵高、列賓等大師的作品,也研究過謝赫的‘六法’論,張彥遠、顧愷之、宋炳、董其昌、“四王”、“元四家”、范寬、石濤、米芾、張擇端、馬遠、趙孟頫、倪瓚、黃公望等等大師的理論及作品,以及近代的黃賓虹、張大千、李可染、吳冠中等大師的作品和主張。然后博采眾長,融匯中西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
借用一代繪畫大師黃賓虹曾說過“所謂師古人不如師造化,造化無窮,取之不盡”的觀點,其成就自然不需贅述,而他留給我們最重要的就是其思想。雖歷久而彌新,“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堅持原創,不拘泥于古人成規,獨辟蹊徑,形成自己的畫風。
張仕森先生的繪畫取法傳統,植根造化,在不偏離古法傳統的基礎上,將西方繪畫的透視規律大膽地和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相結合,利用遠近虛實,點線面結合,大小高低,大合大開,密不透風,松可走馬,皴擦點染,著墨不黑,留白不空的手法,使得其作品具有“鋼的堅實厚重,柔的飄逸靈動”之特點。總之自自然然,毫無造作。通過多年的實踐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理論體系和繪畫風格。如作品《熱戀的故鄉》、《北京的早晨》、《回鄉之路》、《紫氣東來 萬事長虹》、《風和牧笛醉斜陽》、《三弄春江水疑是天籟音》、《人生圖一好心情管他綠樹與白云》等等一系列作品在社會反響強烈,評價很高,多次在中國美術家協會展覽中獲獎。張先生也因此在2012年被媒體和業內譽為“新派山水代表人物”。
對張仕森先生的采訪只是星星點點,想深入走進他的藝術世界顯然需要更多的去接觸這位年輕的實力派畫家,記者期待著再次采訪著名山水畫家張仕森先生,更期待他更多更好的佳作問世!祝愿張仕森先生在藝術的道路上再創輝煌,傳奇不斷。責編:韓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