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古典家具 親近熱愛自然
王海鯤是一個深受傳統文化浸染,國學底蘊很深厚的人。扎著馬尾,身著中式休閑服飾,在畫板前凝思、繪畫,藝術家風范十足。這是初見王海鯤時的深刻印象。說話有禮卻不拘小節,耿直中透著熱情和剛毅,身上透著的親切與溫厚讓人親近與給予信任。
客廳、畫室幾乎所有的家具都是簡單、明了的明式風格。在家具木材中,王海鯤尤其鐘情楠木,一張大大的書桌是他用心淘來老楠木請老工匠專門打造,十分地厚重、典雅。書桌上的一把做工精美的宜興紫砂壺里飄出縷縷淡雅的茶香。紫砂壺旁邊的紅珊瑚溫潤瑩澤,給整個房間增添了一抹亮色。
書桌上,書架中,擺著許多中外古今畫家專輯、古代哲學、美學的書籍,中國傳統的深厚文化底蘊構成他的精神內核。
王海鯤喜歡親近自然,游歷祖國和國外的山川風景是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西藏、云南、青海、山東、埃及、意大利……他拿著他的相機和畫筆幾乎走了半個地球,在走進自然中,深入生活中,藝術的靈感源源不竭。
畫畫,看書,品茶,游歷,他的生活幾乎可以用這八個字概括,親近自然,追求內在、實質、精神的美在他的愛好與生活的細節處顯露無疑。
靜厚幽穆,道法自然
王海鯤的畫可以用靜、厚、幽、穆四個字概括。他喜歡描繪“夕陽晚峰”、“黃山煙云”“林天石海”“野趣山川”,畫風承繼了李可染山水畫的風骨。宗門遺韻的厚重,虛實疏朗中的凝重靈動,氣勢的雄厚剛正,在他的作品《長白暮色》《千山古亭》等中隨處可見。李可染之子,日本京都造型藝術大學教授李庚認為:王海鯤作為李氏畫派重要傳人,有著獨特的觀察方法,潛心研究中國古典繪畫,必將在畫壇大放光芒。
王海鯤不是一個隨波逐流的畫家,他心中守護者一片家園,一片綠土,靜靜的山,無聲的水,他的畫化淡泊之心、生命山川原始之美于筆端,道家的天人合一,靜厚幽穆與他的人格境界在此處完整地融為一體,畫品、人品,此處無聲勝有聲。這也是他的作品的魅力所在。
他的畫很少“薄施粉黛”,總是暈、染、皴、點,層層疊加,使其內涵豐富,色墨相交,融合渾一。水、墨、線、色憂如歲月,層層疊疊融于紙上。王海鯤善用團塊結構,積點成線,使點、線、面組成蒼潤厚重的視覺效果:蒼古奔放、華滋厚潤,使山之勢、境之韻別有一番生機與活力。
中國的道家哲學總是帶有一種詩意的光輝,一種含蓄和意境的美。王海鯤常常把藝術的真升華為意緒的美。他的山水景中常常有一個寂靜的小亭,一個深思的哲人,一條寂靜的山道,此處看似很小一畫筆,然而藝術的意境之美卻鮮活生動了起來。
“幽境”,是他的畫作的追求,也是他精心體悟自然的感悟。王海鯤對自然的美有一番獨到的發現和見解,他總是能夠捕捉到大自然靈魂的震懾之美。他通過自己的畫筆和內在的體悟把自然山水描摹于筆端,心原物化,每一件作品都秉承李可染的“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精益求精,佳作不斷。
山水畫魂,儒道藝骨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山水,在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意識里,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人對自然山水的愛好,在崇拜和敬畏的情感中也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山水塑造了中國文人、藝術家等詩人般的品格。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山水畫家總是不自覺浸染了中國的儒家、道家哲學。儒家構成了他們的人格境界,道家心游萬仞的自如之境成為他們的藝術追求的境界。
當今時代,王海鯤,一個對藝術有著執著追求的畫家,一個用心探索李可染山水畫精魂的畫家,在藝術的道路上認真地探索著,升華著,改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