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如風,笑聲爽朗,談吐儒雅,為人謙卑,全然看不出他已是在國內聲名鵲起的書畫名家,這是我對劉一笑先生的第一印象。筆法拙樸,畫風清新,激情四射,創意無窮,滄桑歲月難掩他對生活的敏銳感悟,更難擋他對書畫藝術的赤子之心,這是我對劉一笑先生書畫作品的最初印象。貧困而才華初現的少年,艱辛而夢想飛揚的青年,平實而碩果累累的中年,純粹而閑云野鶴的暮年,劉一笑先生的人生寫意而充實,簡樸而厚重。
陰冷漆黑的礦井,擋不住那顆熱切追逐夢想的心
生于五十年代初期的劉一笑先生,幾乎與新中國一起經歷了風刀霜劍,而中斷高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毫無例外地落在青年劉一笑的身上,為他的人生增添了一些濃烈的色彩。
少年劉一笑對書法與繪畫有著與生俱來的愛,這種自發的本能的喜愛在小學課堂上初露端倪,西游記中人物的鋼筆畫常常成為他淘氣對付師長的工具,與此同時,臨摹書法大師的名帖亦成為他最大的業余愛好。
初中時有幸得到畢業于復旦大學歷史系的解耀華老師的啟蒙,劉先生對西洋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畫水果等靜物入手,打牢油畫繪畫根基。這一時期,人物素描、書法臨帖也是他的最愛。這一時期,他悄悄在稚嫩的心里播下了夢想的種子——當一名留芳千古的書畫名家。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初中一畢業,劉先生就因國家取消高考制度被迫中止學業,而一家八口人的貧困生活,迫使他不得不過早地扛起了家庭重擔。為了減輕家人的負擔,年僅17歲的他,懷揣著那份離自己越來越遠的夢想,選擇在大同礦務局白洞礦采煤一區當了一名煤礦工人。
礦工生活無疑是苦的。寒冬臘月,每天凌晨五點鐘下井,強忍寒冷穿上那套因昨日充盈的汗水經一夜冰凍后早已冷得刺骨、硬如鎧甲的工服,那種刺骨的寒冷至今想來仍會令人顫抖;炎夏酷暑,幽密的礦井與厚重的工服令瘦弱的他汗如雨下,一眼望不到頭的幽長而陰暗的礦井,似乎要一步步地將他的夢想打碎;一次又一次親眼目睹工友在事故中瞬間倒下,年輕的身體由溫熱變得冷硬,生命的脆弱刻劃得如此真實而殘酷;仍記得那次礦井坍塌前與死神賽跑的經歷,若不是那股由堅定的求生意念激發出的強大的奔跑力量,生死早已在一線間改寫了歷史……這樣日日與死神相伴的日子,一熬就是十多載。然而,為了親人的生計,本著對人生的珍重,他咬牙堅持了下來,并在艱辛中堅守住了自己最初的夢想。
正是心中樸素不滅的夢想火苗,陪伴他度過了枯燥、艱辛的礦工歲月。為了夢想,他遠離所有的娛樂,工余時間的唯一活動即是學習美術技法、練習畫畫與書法,常常熬夜到凌晨一、兩點,全然忘記了次日五點還需起早上工。如饑似渴的求知欲,吸干了他每月只有三四十元的微薄薪水。星期天去市里,出門前妻子將家里所需的米、面、油、孩子衣服的尺寸,悉數列成口頭清單交給他。然而,進城后一見書店,他的腳步就不聽使喚地扎了進去,一呆就是一天,直到繁星滿天、書店關門時,才戀戀不舍地帶著本應購買家用的錢買來的書籍和一身疲憊回家。1983年,他——一個普通礦工的藏書價值竟達上萬余元。
當然,他同樣珍惜每一個展現自己美術才華的機會,即便是為礦里辦黑板報、宣傳欄的機會,他也倍加珍惜,視之為自己實現夢想的小舞臺。從小花小草,到6米高的巨幅油畫《毛主席在安源》,他一一精致地完成。他從不挑剔“考題”,并敬畏著每一次的歷煉。
因著這樣的堅守,因著這樣的敬畏,因著這樣的頑強,上天終于眷顧了他。1983年,步入而立之年的他沒有辜負自己的努力與家人的付出,如愿考取了中央美術學院,邁進了每一個美術愛好者夢寐以求的藝術殿堂。
化蛹成蝶,學以致用,赤誠回報家鄉父老
踏進中央美術學院的大門,意味著劉一笑先生由游擊隊轉為正規軍,他的理想之帆正式啟航了。
1983年,有著深厚西洋畫繪畫功底的他,出乎意料地選擇了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原因在于他對中國以意象為特征的傳統文化的鐘愛。在中央美院的他深得姚有多、黃潤華、姚治華、謝志高、李行簡、陳謀、趙寧安、韓國臻、金鴻君等老師的教誨,并入姚有多先生畫室深造一年。
通過接受系統的美術理論基礎教育,并不懈地探尋先人的足跡,汲取當代美術家的精華,他逐步確立了自己的書法與繪畫風格。書法方面,他深受張遷碑、王羲之、王獻之、黃庭堅、鄭板橋等古代書法家的影響,以工整考究的隸書為基底,向遠古追朔到甲骨文、金鼎文、石鼓文、大篆,深得張遷碑古茂樸厚、方勁雄渾、端正雅練、靈動古妙的精髓,融合了石鼓文、金鼎文勢如屈鐵、自然天趣、工整勻稱、圓轉和暢的特點,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書法風格:隸書老辣沉著,古樸厚重,沉著古妙,力透紙背;行草著意追求間架結構的拙稚意象之美,行筆運筆靈動多變,凝重當中透著飄逸,質樸當中透著優雅。
繪畫方面,他認為,西方文化追求具象之美,而中國文化鐘情于意象之美,畢加索之畫風從根本上說是吸取了中國的意象傳統文化,由具象發展到抽象,其繪畫手法和表現方式影響了他的創意思路和表現手法;明清畫家石濤、黃賓虹山水畫布局的險峻、運墨的酣暢、運筆的老辣,影響著他的山水畫;花鳥畫家八大山人、鄭板橋的飄逸灑脫、對比強烈、行筆自如、濃淡干濕,影響著他的花鳥畫;代表中國近代人物畫最高水平的蔣兆和、恩師姚有多的造型、筆墨、用線、手法影響著他的人物畫。
在這一時期,他的部分作品曾多次參加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波蘭、香港等國家或地區參展或參賽,并頻頻斬獲大獎:山水畫《礦山的早晨》1987獲首屆全國煤礦職工大展一等獎,并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人物畫《老子出關圖》1997年在美國舉辦的世界華人“金鵝杯”大獎賽中獲二等獎;花鳥畫《小荷才露尖尖角》獲2011年中國國畫研究院全國大展金獎;書法作品獲全國首屆“蘭亭杯”隸書一等獎、煤炭部第二屆全國職工書法大展隸書一等獎等。
他的書畫注重道義、責任、愛心,并將這六個字視為立人立命之本。為此,作為大同礦務局書協、美協主席,他十分注重企業與群眾的需求。為了提高礦區人民的審美水平,他免費開辦了多次美術培訓班,其中有20多名礦區學生因此考取了美術類院校。他認為,每一個書畫家共同的愿望是自己的書畫能被社會認可,能為廣大民眾認可,能為大家提供賞心悅目的精神享受與正能量,而非孤芳自賞,這是書畫家的社會責任所在。為此,他虛懷若谷,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他認為書畫家是別人給予的稱謂,自己要有一顆平常心,他自認為目前還是一個小學生,需要不斷吸取古人的精華,不斷創新,不斷否定和提升自我。
厚積薄發,返樸歸真,全心放飛畢生夢想
為了追求更加純粹的書畫人生,1997年劉一笑先生辭去了大同礦務局書協美協主席、中國煤礦美協書協理事、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大同分校副校長等職務,徹底過起了閑云野鶴的生活,全心追逐心中那個圣潔的藝術夢想。
他關起門來讀書,將大量時間用來研究和略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專心專意搞個人創作,在不斷否定自己中提升繪畫技能。他畢生推崇恩師姚有多先生送給他的那句座右銘:傳統生活、造型能力、創新精神是書畫家一輩子追求的基本功。為了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美術、書法等文獻史料是他的最愛,除此之外,他通過書本廣泛涉獵文學、歷史、哲學、戲劇、建筑、音樂等知識,廣交各界益友,從他們身上吸取正能量,力求以人之長,補己之短。
他將各種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會貫通于藝術創作中,無論書法或繪畫,隨處可見音樂的律動、文學的意趣、建筑的新奇、哲學的思辨,在娟秀婉約中融入沉穩厚重的質感,在拙樸規矩間散發靈動活躍的氣息。他已能超越各種條條框框的約束,以大視野抒發大情感,于無聲處起驚雷。他將自己比作老玩童,誓要玩出品味,玩出真諦,玩出水準,把藝術價值發揮到極致。
這就是我印象中的劉一笑先生,一個有著多面棱角、充沛情感的書畫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