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旻說:我的畫面就是感情依附的地方。
對自然之戀,對故鄉的思念,他的一系列作品,似乎都從童年的記憶開始。
王旻的父親早年從事國畫創作,耳濡目染之下,中國藝術繪畫當中特有的審美情趣和無意識的寫意、潑墨賦予了他自由的思維方式。
跟王旻相處,也會很容易談到家鄉,關于家鄉的概念,王旻常常會有很多不能遺忘的記憶:對山的記憶、對流云飛霧從身邊飄過的感覺。他說,在竹筍出來的時候、在板栗成熟的時候,希望自己都在那里,因為他熱愛大自然帶給他的神奇的靈感。那種向往,每一次談到都是那么的激動。
《系辭》講:“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以此,我們看到了周易的思維、認知方式也無法脫離具體的物象所在。 王旻創作的“灰山系列”,那遠山的蒼勁和深遠,剛勁而憂傷。他說故鄉武當山仙境般的感覺,一直這樣包圍著他,指引著他的創作之路。他深信一定能找到一種萬物共存的法則——一種力所能及的呵護。
山行、水系、霧都,灰色是他的主色調,山與地的靈通,天與云霧共舞,憂郁、神秘......褪色的記憶,如同灰色的山川纏綿在無盡的畫面里,它們由混沌變得清晰,又由清晰變得混沌,洶涌澎湃。山體的動搖與分裂,這種開闊和強大的沖擊感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蛻變與重生,生靈煥發靈之氣,揚生之息。傳遞了一種古今兩種創作理念的互動。
正如他曾經所說:用平靜的心態去面對生活,追求一片自我的空間,而藝術需要用心發現與探究。
意象就是他創作表現的一種形式,意中之象和象中之意。他的作品以中國傳統的水墨表現傳達。或謂為意念化之形象,囊括了物象與思維,具象與抽象,感性與理性及其對立統一規律所顯示的美學現象與原理。從具象到抽象是一個思想的升華過程,表現主義者內心意象的理解與詮釋包含了西方表現主義(印象畫派)的感性沖動又囊括了東西儒學古典的理性哲思與禪玄之道。是東西方文化高度結合,深度開拓的結果。
受西方文化及文藝復新創作的影響和中國本土文化藝術的養分,讓他從一個很好的起點出發去探索新的突破,他的作品融合了很多元素,但最終的表現簡潔有力,這也正是他想達到的一個境界。每個人都有崇高的理想,這個基礎足夠我們去積極的認知、審視、參悟。他對生活、對自然、對藝術都懷著一份忠誠,在他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沒有任何條框的局限,所以你或許會豁然開朗,甚至有人說觀畫身處其中。
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具象的山體被灰色取代,通過一種特殊的材質作為媒介以中式表現為基礎,融入中西文化日益趨同的觀念和思維方式對人文、對世界、對自然提出一些問題。也傳達了繪者對自然、人文、世界的一種心態,一種動機。
王旻用意象表達方式創作著,他也曾經將自己囚禁繪畫之中,面對強壓下的現實生活,也許那里才是最好的歸宿。當事過境遷,盡管還是會有世俗的無奈,但對于藝術,他感受到了身處這個世界的時候,生活著是一種別樣的快樂。
從《蛻》到《染》,從《灰山》到《觀》,王旻進行著他人生的一次又一次創新和蛻變,隨心流動,行走在大意境的逍遙大道上......。
每一個生命都自然的追求歡愉和美好,“DIVINA VOLUPTAS”(神圣的Voluptas),正如提圖斯•盧克萊修•卡魯斯所說:“充滿生氣的力量,對于美對于自然的理性思考的圖像,在這其間, 物質最終的部分,原子(不可分,不可變,不可數)運動在無邊的空間里,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凝聚并且賜予每個存在的現實生命,直到分裂。這個不停止的凝聚和分裂的過程構成了生死:沒有什么死去,也沒有任何新生,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保存的。人類的進步使之與自然相接觸,有時候自然是靈感的源泉和偉大價值的老師。通過藝術的敏感度,思想是可以復原美和自然界給予的滿足感帶來的巨大財富,這種復原本身沒有結束,但它使得機會和價值需要同自然進行尊敬的對話,自然能提供給我們有建設性的意見。”
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在《自然的觀念》中曾提到:自然并不是一個獨立自足的東西,它的存在依賴別的東西。我想那就是我們的內心。
賦予現實亦真亦幻的感覺,間離了事物的物質性,進入一個自由輕松的遐想狀態。王旻把抽象意境與自然帶入悖論式的思考:自然,是一種新的自然狀態,自然而然,怎么做都應該可以;而抽象,則是抽離一切存在狀態,進入虛無的意境。隨著心靈的轉化,蛻或者變,是可以隨時改變它的物理現象。紙上的每一個“有機”元素與自然萬物相融,傳承了以含蓄見長的中國水墨畫的偉大傳統。
行云流水,平止而過這個紛亂的世界。自然,是他追隨的理想,更是他以此發出的時代回響,將中國傳統的山水與現代的山水相擁而吻,王旻的《觀系列》,讓我們再一次沉浸在自然的如夢如幻的煙霧里。變幻莫測的行云,山川流水、海浪大地綿密相連,每一次看到,都能轉換成無形的力量,它試圖揭開自然之心,指點江山。他的作品深度在于,對于自然的表達、感知方式,在形式上與自然不同,而且不還原為自然之形態的另一種形式;在精神上,這些作品進入新的自然觀,它們總是橫空出世。
從與自然的對話到致敬,即呈現了藝術家個人心歷路程和觀念,又把天才償還給了自然的造物主。克萊夫•貝爾曾經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王旻的形式意味就在于此的實驗,這就是布衣達人王旻的藝術境界......。
鮑 禹 2014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