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王鏞
如何處理生活實感與藝術虛構的關系,是當代中國不少寫實畫家面臨的創作問題之一。寫實繪畫需要生活實感,也需要藝術虛構。完全依賴生活實感,缺乏藝術虛構,容易流于自然主義;完全脫離生活實感,一味藝術虛構,容易流于程式化。而生活實感與藝術虛構達到怎樣程度的結合才算完美的統一,并非一個純理論的問題,而是創作實踐的問題。
孫嘉成以他的寫實油畫創作實踐,探索著解決生活實感與藝術虛構之間的關系問題的途徑。他自2003年至2006年相繼創作了《理想之源》(2003年)、《北京的春天》(2006年)、《城市有我更精彩》(2006年)等油畫作品。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富有生活實感,不論是專注讀書或漫步街頭的大學生,還是坐著的農民工形象,都塑造得相當真實而生動,筆觸比較輕松,色彩也比較明快,特別是他畫的《城市有我更精彩》中的農民工形象,既不像徐唯辛的農民工那樣凝重苦澀,也不像忻東旺的農民工那樣樂觀詼諧,而是保持著農民工淳樸憨厚的自然本色,生活實感非常逼真。如果繼續沿著這條注重生活實感的路子走下去,畫家可能會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當代都市人物特別是城市建設者農民工的寫實形象。
孫嘉成熱心從事主題性創作,在表現山東泰安東平湖抗洪搶險的武警官兵的油畫《永不潰決的心壩》(2002年)和四川汶川5•12大地震武警戰士搶救同胞生命的油畫《大愛無疆》(2008年),他都傾注了滿腔熱忱。2009年正值新中國成立60周年紀念,畫家以高昂的熱情開始創作系列油畫《紅星照耀中國——巾幗英姿》(2009年至2010年),畫家借用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名著《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的題目作為正標題,象征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的豐功偉績,副標題“巾幗英姿”則是表現當代女青年繼承和發揚延安傳統建設新中國的豪情壯志。畫家的立意是要溝通歷史與當代、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聯系,試圖把生活的真實感與藝術虛構結合起來,創造一種既有生活真實感又有藝術虛構的新的圖像,在表現形式上更為新穎。他這一系列油畫采用的模特兒都是當代中國現實生活中的青年女性,畫面背景一律是仿毛澤東的詩詞書法,印有紅五星印章,以延安時代八路軍的服裝為特定文化符號,表現特有歷史文化與當代青年的聯系。人物造型是立體的、寫實的,畫面背景是平面的、裝飾的,形成了強烈反差,產生了陌生化的審美效果。這些青年女性的形象具有不同的面貌、表情和性格特征,保持著生活真實感,而她們的服裝、姿勢和背景又是虛構的,或者說是人為設置的,有意識地構成某種特定的模式,以表達作品特定的主題,再現了畫家的創作實力。我希望畫家繼續探索,使生活真實感與藝術虛構的結合達到日臻完美的境地。
學術評論:《生活實感與藝術虛構——孫嘉成油畫創作》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鏞、此文章發表在《鑒藏》2010. 9 第92-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