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在重慶大學藝術學院講授書法課時聶暉來旁聽。那時,她對書畫的悟性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聶暉的書畫,意在追求靜、古、雅。也詮釋了“字如其人、書為心畫”的理念。
讀聶暉書畫,有寧靜淡然之氣,若身在世外桃源、深山古剎,使人暫時忘卻都市之喧囂、紅塵之紛擾。儒家強調靜而后能安,寧靜致遠,淡泊明志;道家認為靜為躁君,佛家講禪定靜坐。聶暉能靜,源于她對生活的知足常樂,對藝術的堅定執著。唯其知足,故心存感恩,不懷妄念,遠離浮躁;唯其執著,故心無旁騖,懂得取舍,靜而生慧。正如她的一首詩:“懶度庸人意,且拂明鏡臺。我自拈花笑,清風徐徐來。”
聶暉書畫古韻盎然。孫過庭在《書譜》中提出,書法貴在“古不乖時,今不同弊”。聶暉書畫取法高古,其篆書源于《嶧山碑》;其小楷融鐘繇之天然、弘一法師之散淡、漢簡之率意;其隸書師法伊秉綬,融匯篆意、中鋒行筆、弱化波磔,高古大氣。其山水取法元代文人畫,看似逸筆草草,實則用心經營。我們創作書畫作品,自然要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上,既希望流傳后世,也希望影響當代。聶暉好古而不泥古,正如她的著裝,古典之中透著時尚。她追求象古人一樣優雅,而不象古人一樣憂愁。有人問她,如果可以穿越,你愿意穿越到哪個朝代?她的回答是:其實,我覺得當代就很好,舍不得穿越,如果回不來怎么辦呢?因此,取法高古之時,她更注重以古為新,辯證處理古與新的關系。正如她的工筆仕女、觀音圖,進入傳統之時,大膽借鑒西畫的技法,探索新的繪畫語言。
靜而不躁,古而蘊新,使聶暉的書畫與狂野、粗俗劃開界限,猶如溫潤君子、閨閣佳麗,自有高雅之氣,有文人氣息??鬃诱J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書畫篆刻之外,聶暉還好詩文、涉琴律,且都達到一定的造詣。腹有詩書氣自華,她的言談舉止,從容淡定,端莊大方。隨波而不逐流,律己以嚴、待人以寬的為人之道,書畫專業的定向積累、綜合人文的字外之功,造就了其書畫作品的境界與格調。
聶暉習書畫近30年,一步一個腳印,取得了可喜的藝術成績,受到圈內圈外諸多肯定,出版了書法文字學專著《讀字》,還應邀赴馬來西亞舉辦“東方雅韻”聶暉詩書畫展和“山水清音”古琴欣賞會,今年澳門文化局、澳門書協又邀請她去辦了個展和古琴欣賞會。我以為,成績源于聶暉的勤奮和悟性。
韓愈說“業精于勤”,聶暉也常謙稱“以勤補拙”。她說,老子在《道德經》里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簡,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聶暉說她也有三寶:“勤學、勤思、勤拂拭。勤學以增智,勤思以悟道,勤拂拭以去心中之塵?!比龑毦郧谪炛Kf最大的浪費是時間的浪費,是生命的浪費。故不叫一日閑過,不可一日不摸筆。
悟性是藝術家的先天條件,勤奮是外在的,悟性則是內在的。悟性高,是聶暉的又一長處。從平常的登門請教中,她能夠從問答中觸類旁通。賞其書畫,讀其詩文,聽其琴音,感覺自然清新,恰如妙手偶得,卻又匠心獨運,充滿靈氣。從這本詩書畫集便可看出,她的詩透著特有的靈氣,有情有境,富于禪意。每頁邊上的一段小文字,是她人生、藝術思考的點滴所得,充盈著智慧、善良和不凡的胸懷境界。
學海無涯,厚積方能薄發;藝無止境,艱難唯在創新。在聶暉的書畫世界中,古典與時尚一體、靈氣與勤奮并存。有了明確的方向,有了正確的路子,聶暉的書畫世界必將越來越精彩!
壬辰桂月于引嵐齋
(毛峰 四川省第二屆書協副主席、三屆書學會副會長。重慶書畫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培訓中心教授、四川美術學院特聘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