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歲寒三友中,尹維新君對竹情有獨鐘。近年來他創作了不少冰竹畫,可謂一絕。這里試說說他的《三更寒月》圖。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遠離塵囂的清澄靜寂之境。作者采取豎構圖,用一條波狀線,一條折線,將畫面橫割為三,以展現景物的層次和深遠,給人一種沉靜而流動之感。此畫首先引人注意的,自是那居中的一片竹林。這是雪霽月明之夜,放眼望去,漫無際涯的瓊枝玉葉,水晶般剔透玲瓏,陣風拂過,琮琮琤琤,漾起千疊銀波,卷起萬朵雪蓮。竹林占了大半畫面,上齊視平線,遠景被近景遮擋,只見林梢,下藏幽谷,隱而不露,兩側被畫框截去,使人產生向左右伸延極廣之想,因而所寫雖寸岡尺塹,卻有林濤如海之勢。在畫的上端,以烘云托月的手法,作皎月一輪,穿出飄動的云層,懸浮于竹濤之巔,將清輝灑耀人間,生動地表現了更深月寒的特點。在畫的下方,俯首可見幾個冰封雪凍的小山丘,點綴著一些稀疏的樹枝,雖所占比例不大,但它與那向右搖曳的竹叢形成張力,而得均衡之勢,以保持畫面的穩定感。以上景物主賓相得,彼此照應,統一為一個有機整體,從而完美地體現了作者的藝術構思。
這幅作品我以為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是竹有創新。古人寫竹,講究“煙云雪月風晴雨露之珠”,而尹維新匠心獨運,他以傳統的筆墨技法,并吸收西畫光線之長,將雪竹、月竹、風竹的特點融為一體,使“手中之竹”兼得冰質、月色、風姿之美,枝葉繁密而不失其清秀瀟灑之神,殊屬難能可貴。
二是意境美。讀尹維新的近作,我每每聯想到東山魁夷的風景畫。川端康成說:“東山貫通畫中的一個共同點,就是裝飾性、象征性以及構圖的對稱。”這些特點尹維新的畫也有。他又說:“東山的畫給人一種優雅的愛的滋潤,一種慈祥而溫柔的氣氛,而且悄悄地給觀賞者一種澄明親切的感情。”“讀著它,你會感到大自然的啟示,人間的凈福猶如一股清泉淌過心間。”觀賞尹維新的畫,我往往也有這樣的感受。還可以舉出若干相似點。這并不奇怪,因為他們都是東方美的探求者。但是,尹維新的國畫與東山魁夷畢竟迥然有別,這也是很明顯的。這集中地反映在尹維新所創造的意境美,有其獨特的中華民族文化深刻內涵。中國畫畫竹,并非單純為竹寫真,而是“寄予筆墨以舒性情” ,代表著作者的風骨性格,務求有君子之風。尹維新畫中之竹,清姿挺秀,生意勃勃,風雪愈可以堅韌其骨格,冰凌適足以冶鑄其風神,雖深處幽谷而并不孤凄,自有明月相照,心地清澄。這是何等情懷,何等品格!可見風景即心境,寫竹就是寫人,尹維新所追求的意境美,實乃凝聚著我們民族精神的中華美,所以與東山魁夷所代表的日本美迥然不同。
現在正處于世紀之交,人類在充分享受高度物質文明之賜的同時,也深為物欲橫流精神頹廢所困,因此如何保持心靈的純凈成了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而這,也正是尹維新《三更寒月》圖的意旨所在。我由是不禁想起王昌齡的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但愿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純美的心,就像這畫中之竹那樣,冰清玉潔不染塵。
1999年11月18日武昌桂子山
此文發表于2002年5月18日《文藝報》第四版
作者簡介:
孫子威(1932—2007) ,生于湖北孝感,祖籍安徽休寧。1953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學院中文系,留校任教。1954年進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研究班學習,師從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黃藥眠先生,1957年學成回校。長期擔任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畢生致力于文藝理論和美學的教學與研究,對文學基礎理論、康德哲學均有深入的鉆研和探討,所講授的“文學理論”和“康德思想研究”等課程深受學生歡迎。發表論文150多篇,出版編著與論著19部,另有內部出版編著9部。1987年1月晉升教授,1993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先后擔任“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常務副會長、法人代表,主編學會刊物《馬列文論研究》系列和“馬列文論研究叢書”;還兼任多種學術團體的顧問或副會長。鑒于孫子威在學術研究上的突出成就,“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于2006年授予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