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尹維新君的《秋月荷塘》 ,總覺得是一個夢。
他不畫芙蓉出水,也不畫雨打殘荷,而畫一塘月色,沐浴著悄然入夢的幾支睡藕,真是別開生面,前所未睹。要不是夢,那藕埋藏在泥水深處何以得見?
那暗暗的水,那厚厚的泥,溫馨著這些被遺忘了的藕沉沉地睡,那些同水草相交、一起飄舞的藕帶,不正是這幾支錯落有致的藕在睡夢中逸出的縷縷幽思,翩翩浮想?
更有那皎潔的月,璨璨銀光流瀉著普天的愛,把這些飽經滄桑的藕鍍成一支支玉玲瓏,裝飾著他們的夢。。。。。。
一個多么幽美的境界??!我想畫家在作此畫時,他的思緒一定沉浸在故鄉的水里,泥里,月里,沉浸在他少年時代的生活記憶里,仿佛自己就是一支支蓮藕,緊貼著大地,袒露著身軀,做著和藕一樣的夢。
人們往往感嘆于秋塘的凋零,秋荷的遲暮,而畫家卻情有獨鐘,矚目于鮮為人所注意的水下世界,一個童話般的夢境,用縱橫交錯的線條,動靜對比的手法,在嚴峻的冷色背景上,譜寫了一闋充滿活力的生命之舞。
一幅畫境也就是一片心境,我很自然地想起王維的《竹里館》 ,尹君大概也有點寂寞吧!人是不能沒有夢的,沒有夢也就沒有明天,而明天總是美麗的?!皹s孫露何日,三月初三時?!闭宫F在這些不甘落魄的藕民們夢境中的,正是那花繁葉茂、風和日麗的春天。
真正的藝術不只新人目,移人情,還啟人思。尹君的《秋月荷塘》就是這樣的,故題之曰:“夢之思”。
此文發表于《人民日報》副刊“大地”1994年第4期第31頁。
作者簡介:
孫子威(1932—2007) ,生于湖北孝感,祖籍安徽休寧。1953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學院中文系,留校任教。1954年進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研究班學習,師從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黃藥眠先生,1957年學成回校。長期擔任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畢生致力于文藝理論和美學的教學與研究,對文學基礎理論、康德哲學均有深入的鉆研和探討,所講授的“文學理論”和“康德思想研究”等課程深受學生歡迎。發表論文150多篇,出版編著與論著19部,另有內部出版編著9部。1987年1月晉升教授,1993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先后擔任“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常務副會長、法人代表,主編學會刊物《馬列文論研究》系列和“馬列文論研究叢書”;還兼任多種學術團體的顧問或副會長。鑒于孫子威在學術研究上的突出成就,“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于2006年授予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