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江山圖,悠悠滄桑情!這長達三十米的《江山行》 ,向我們展示出一幅多么壯闊而奇特的時空畫面!畫中有綿綿白山、滔滔黑水,卻顯然不是我國東北的長白之山;有九曲黃帶、高峽平湖、急流險灘,卻又不是長江黃河之水;有大漠草灘、貧瘠荒原,卻又不是西域河套之土;有危嶺奇石、荒草野木,卻又不是黃山廬山之峻;有朦朧如畫之水鄉澤國,卻又不見我國江南之魚米;有吞云吐霧的瀑布和激流永駐的巨石,卻不見黃果赤壁之風氣;其中生命的歡欣和死亡的焦慮相互交替變換,卻又不見人獸的痕跡。
然而奇特的是,說它不是某處景觀和不似某處景物,卻處處有“似” ;其中不見生物蹤跡,卻強烈地展示出一種對生命的期待和對死亡的抗衡。雖然我們說不準它再現了什么地方,也不知它是何年何月的景物,更弄不清楚它在說些什么,然而從它那縱橫闔譬的筆墨,氣吞云夢的氣勢和巧妙曲折的布局和細膩入微的描繪中,我們似乎感受到一種博大的概括,體會到一種高深的抽象;似乎我們一生中所見的大地山川都在其中了,似乎我們所知的歷史上一切滄桑變化都在其內了,似乎我們學到的一切高深哲理都被暗示了,似乎我們聽到的一切婉轉動情的樂章都被囊括了。
此畫何以會給我們這樣一種奇特的印象?首先要歸功于此畫對一切固定程式的反抗和對一種不確定的意味的追求,如同行軍作戰中的“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 ,此畫也不固著于一山一水之定形,作者所要“訴說”和展示的,不是他在一時一地所見之山水,而是他胸中和心中的山水,這種山水一旦進入其心胸,就與他的血液、肌體和思想感情融合為一個整體。當他提筆作畫時,這胸中山水,便滔滔溢出,一氣呵成。正因為此,此畫卷雖長,其風格、色調始終統一,其所要揭示的哲理、思緒亦前后一致。其掃除一切模仿傾向的鮮明風貌,自始而終地保持。這一特征逼迫人們不得不脫離實象的尋找,而轉向它的“別種意味” ,最后集中于它在時空各個層次上展示的那種博大之“勢”和強勁之“力”。
我們看到,長卷一開始,展示的是一簇具有遠古之風的白山和一帶神秘莫測的黑水。白山看似冰川,上方一輪紅日為之注入熱力,便一中生出二,白山中生出一條黑色的冰河,此后這白山和黑水便綿綿延延地伸展開去,一會兒相互交織和糾纏,一會兒又相互離異和遙望;一會兒白山在黑水的環繞之中,一會兒黑水又進入白山的胸腹里,二者不即不離,隨時都在尋找相互融合的機會,就在這種原始的相互作用中,它們共同經歷了悠長的歲月。此后黑水便攜帶著冰川的白色血液,繼續向前,在穿越了巔連的五嶺和荒蕪的沙漠后,便融入茫茫草原,最后進入黃土高原,滋潤著干裂的黃土,我們看到,在這段漫長的過程中,白山和黑水之間的融合展示出各種不同的層次。開始時,白山因黑水的滲透而變黃變灰;黑水因白山的滲透而變灰變淡,然而在跨越了沙漠和草地進入黃土高原后,這種融合便顯示出更加復雜的性格和更神奇的效果:黑色的河流漸漸不見了,似乎已幻化為黃土高原上那縱橫交織的萬千血管,成為支撐這片黃土的有生力量,黃土也不再是單調的灰黃二色,而漸漸有了代表生命的綠色。最后,山、水和草木完全融為一體,進入一片朦朧,再也分不清哪是山,哪是水,哪是草木。但是,畫面越是朦朧,就越顯示出生命力的神秘莫測和呼之欲出,最后,這種由原始山水幻化而成的巨大生命力終于暴發出來,化成滔滔巨流,從畫面以外的某個神秘之處奔騰而來,傾瀉而下,我們何以知道這奔騰呼嘯的巨流與原始山水有一種血緣關系?因為雖然它們的外部形象變了,骨子并沒有變:在那滔滔而下的白浪中,豈不有原始白山的影子?在那作為中流砥柱的黑色巨石身上,我們不是看到原始黑水的風貌?從白浪和黑石不舍不離的相互依存關系中,我們不是看到了原始白山黑水之間親密無間、相互激勵的關系?除了那滲透了原始黑水之脾氣的巨石,又有誰在這強大滔滔白浪面前談笑自若?除了那融入了原始冰川脾氣的白浪,有誰能與這頑強無比的黑色巨石抗衡?
我們繼續往下展望,便見這滔滔巨流又一次進入平原,化為水鄉澤國。原來的黃土高原,亦化為層疊俊秀的山巒。在這之后,山和水又經歷了三變:一變為玲瓏剔透、蒼翠欲滴、秀色可餐的湖光山色,二變為鋒利俊俏、容光煥發、傲視一切的險峰峻嶺,三變為具有廣闊視野,又與浩茫的大海相接的更為老練成熟的山水。這三變具有多層符號含義:一是象征著人類從童年到青年到老年的變化,二象征著人類歷史的滄桑變遷,三象征著原始山水的最后歸宿(大海?)。更難得的是,在實現這些復雜的象征含義時,作者所用的手法和筆墨,不僅注意了中西結合,還注意了古今的對話和交融,例如,在基本的黑白色調中不時地敷以適當的色彩;在傳統的峻法中不斷地融進西方的技巧。一句話,這是一幅奧妙無窮的胸中之畫,因為作者具有一種向古今中外、具體抽象、繪畫哲學同時開放的心胸,所以其畫就有不同于一般的深刻和博大的意味。
此文發表于1994年3月13日《中國教育報》第三版“藝術長廊”
作者簡介:
滕守堯 1945年2月生,籍貫山東。現任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美學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大學藝術學系兼職教授;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南京師范大學美育中心主任。
196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美學專業,1981年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1987年訪問英國杜倫大學,任客座教授,講授中國藝術哲學。1987年底應美國哈佛大學零點中心主任加德納教授邀請,訪問哈佛大學,并演講中國藝術哲學。1988年至1991年在德國明斯特大學任客座教授,講授中國藝術哲學與審美心理學。1995年在意大利哲學所講授中國藝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