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維新的國畫《晨》 (1984),取材于江南水鄉的牧鴨生活。
畫的視覺中心是處于左上方的三只白鴨,一左一右,一只殿后,引頸疾行,追趕前面一支望不到盡頭的浩浩蕩蕩的鴨群,它們熙熙攘攘、曲曲折折地走向遠方,身后是一大片白花花的鴨蛋,這片大面積的鴨蛋成扇形鋪排,晶瑩皎潔,密密麻麻,占了畫面的大半篇幅,直溢出右下側畫界之外。這支白色鴨群和大片鴨蛋呈“S”形,由左上角逶迤右下,斜貫整個畫面,給人以極強的動感。這條S形曲線引導觀者視線從前景位置向畫面的縱深延伸過去,有力地表現出景物的空間深度感。
畫家用提高視平線的方法,使畫成一鳥瞰式的俯視角度,將眾多處于不同空間位置的表現對象悉收于尺幅之中,大大地擴寬了繪畫的視界。這種透視角度與視野定向較之簡單的透視畫法要更為高妙。國畫中以前也有反映牧鴨生活的,但像尹維新這樣畫大面積的鴨蛋實未之見。畫家以一定比例的白粉和礬為顏料,注意用筆的輕重和干濕度,并吸收西畫講究光影效果等技法,點了成百上千形質各異的鴨蛋。在生宣紙上成功地表現出鴨蛋的質感,那薄如蟬翼的蛋殼仿佛輕輕一碰就會破裂流出汁來。
畫上的鴨蛋一個個、一簇簇、一片片,或遠或近、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聚或散,在晨曦的映照下顯得格外的玲瓏剔透,璀璨耀目,如銀繭滿地,似寶石花開,很有裝飾趣味。由于鴨群和路面各有一股向前流動之勢而方向相反,鴨蛋也似乎在隨著觀者視點的轉移而朝不同方向滾動,以致令人產生鴨生蛋、蛋生鴨的奇妙感覺。更讓人浮想聯翩的是,由鴨群和大片鴨蛋組成的那個太極魚形,遠遠看去活像是白鶴飛舞,孔雀開屏。在畫的正上方,有一排用木樁和舊漁網做的用以圈鴨的柵欄,隱隱約約似乎是一些人拉著手在跳圓圈舞,也頗有意味。
此畫地平線極高,幾與天齊,以表現湖區的廣闊空曠;用色以淡青為基調,以白色渲染霧靄之氣,可見江南水鄉春晨之清涼與寧靜;天邊一抹魚肚白,有示光明和希望之意;構圖飽滿重點突出,但由于邊角處理得當,能以虛破實,所以滿而不塞,沉而不滯,非但不悶氣,反而有靈動之勢。
作者出身農家,熱愛生活,創作此畫前曾特地到鴨棚體察牧鴨生活兩月有余,對農民擁護改革開放方針的喜悅之情有很深的感受,經反復醞釀、琢磨,打了60余次草稿,終于在一天上午一氣呵成此幅頗有生活氣息,洋溢著詩情畫意之作,并由是在國畫界嶄露頭角,為識者所矚目?!耙荒曛嬙谟诖?,一日之計在于晨” ,我們并不止于昨天的輝煌,而是踏上新的征程,去擁抱又一個春天的朝陽。
1993年10月16日于武昌
此文于2008年3月17日發表于《人民政協網》
作者簡介:
孫子威(1932—2007) ,生于湖北孝感,祖籍安徽休寧。1953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學院中文系,留校任教。1954年進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研究班學習,師從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黃藥眠先生,1957年學成回校。長期擔任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畢生致力于文藝理論和美學的教學與研究,對文學基礎理論、康德哲學均有深入的鉆研和探討,所講授的“文學理論”和“康德思想研究”等課程深受學生歡迎。發表論文150多篇,出版編著與論著19部,另有內部出版編著9部。1987年1月晉升教授,1993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先后擔任“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常務副會長、法人代表,主編學會刊物《馬列文論研究》系列和“馬列文論研究叢書”;還兼任多種學術團體的顧問或副會長。鑒于孫子威在學術研究上的突出成就,“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于2006年授予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