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學記》中記載“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000多年前,“天縱之圣”孔老夫子告誡我們:通過學習我們才了解自己對知識的匱乏,經過教授才清楚自己對知識的困惑。其中的暗含之理不言而喻!而知不足后學,“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在了解自己不足后方可對癥下藥,進而才能通過有針對性的學習不斷地自我完善。
《學•知不足•學》書法稱此為“一三一”格式,正有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的寓意,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值得我們深思。但學習,永無止境,正所謂“學而不厭”,猶如萬物蒼靈不竭地尋找源源不斷的知識泉眼,泉不盡,知不盡,而學不盡!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這樣一個永無止境盤旋上升的過程中,我們通過學習不斷地發(fā)現(xiàn)不足。通過習克服不足,提升自身,不斷地學而知不足,知不足而后學……
《學•知不足•學》為劉俊京先生所題。
品讀劉俊京的作品是一種暢快淋漓、一氣呵成的灑脫自在,有種流水直下的自然和登高望遠的豁達。
藝術心靈的誕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剎那,靜觀萬物,萬象如在鏡中,光潔瑩瑩,各得其所,呈現(xiàn)出它們各自充實的、內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一如老子“道德境界”的審美轉換機制所在。本源于有為的修煉,卻因其虛靜而超功力且有內景的觀照而獲得了內審美的屬性。
對于劉俊京而言,道德修為充盈與書法中,有內審美的屬性,充分感悟體驗變化之微妙,去復現(xiàn)線條的當下時空;他涵養(yǎng)深厚自然,作品中充盈著精神氣質,顯現(xiàn)生動。書法的通融既是對藝術的探求,也是自我的精神皈依,在其飄逸俊秀的書風中透露了他對安然、質樸、豁達、寧靜的向往和追求。他苦練書法技巧的同時注重自我文學素養(yǎng)的積淀,注重自我性靈的抒發(fā),更注重自我人格的提高。劉俊京用書法來增進修養(yǎng),用涵養(yǎng)來御練書法,在揮毫潑墨間來抒寫自己的性情,融入自己的感情,將自己置身在書法變化無窮的世界中,給予自己一個無限的心靈空間,使之個性化、情緒化、靈性化、意志化精神化,與物神游,與書同在。
書法線條的文化傳承是性情的外在彰示,是靜心修為之法,劉俊京在書法中成就自我,在自我涵養(yǎng)中展現(xiàn)書法,他給我們一幅幅賞心悅目的作品,同時也帶給我們進行了一次次精神凈化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