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束純凈的火焰,我們靠內心中看不見的太陽而生存——面對田亞洲的風景我體會出托瑪斯·布朗的這句話的獨特味道。
他的畫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安謐、寧靜、和諧的世界,如迎面吹拂過的一股清風,把我們帶到一個清悠遼遠的世界,孤寂,卻并不荒涼。即使透著蒼涼的意味,也是對天地蒼蒼之博大的一種感慨,對大自然油然而生的一種肅然敬意。
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寧靜、祥和的世界里,仍然強烈地感到內心里有一股清新的情感在涌動,舒緩地撫慰著我們的心靈。這種情感是愉悅的,而這樣的愉悅是舒緩的,猶如一條明澈清亮的小溪蜿蜒在心中,無拘無束地、歡暢地流淌——似乎可以聽見一個個歡暢跳躍的音符在自由地歌唱。這是一種內心的狀態,無形的、感性的、流動的、變化的——每個音符都是一束活躍的意識流,在心靈上滑動。
綺麗、絢爛、繽紛、流暢,是從內心中流淌出的樸野旋律,動情而不流于華麗。悲痛與哀傷切入心中最柔弱最隱密處,而這股清流則是一種生命的情緒,沒有悲痛與狂喜的激烈,卻是內心深處最真實最深沉的感情的自然流淌,誠摯地在心靈上撫過、淌過,質樸而深情。沙漠中的一棵小胡楊孤零零地挺立著,不屈地向上伸展著,輾轉地延伸向天空。孤獨,卻不寂寞。因為它洋溢著生長的沖動與開放的熱情。正如深山老林,懸崖邊上的一粒種子,不管受不受到關注,只要有生命,它就要開放。它的存在,它的綻開,是個體生命的一種需要,是對生命的熱愛與對其過程的珍視,是對生命的一種完成。這樣的一分堅持、執拗,也是作者對藝術的態度,對人生的態度——哪怕是沙漠荒丘、荒郊僻野,我也要開放!
世界太喧囂,藝術的形式也日趨于復雜。而作者忠實于內心,不從眾,不流俗,能獨守得住這分清靜,把一個純凈、寧靜的世界展現在我們面前,帶給我們淳樸的親近,實在難能可貴。在這樣一個樸素、安寧、和諧的世界里,作者告訴我們他對生活、對命運的態度:逐漸認識人生,并逐漸與命運和解,這種和解并不是向命運低頭,而是一種認同,以一種寬容,樂觀的態度來面對命運,體驗人生,追求一種通達的和諧。
在田亞洲絢爛的色彩中,洋溢著勃勃的生命力,閃爍著生命中強烈的生命之光。透過那溢彩的光華,我們領悟到了生命的本質——堅定而執著,希望是永遠在的。這正是一年年、一代代古老而又年輕的生命得以延展的奧秘。只有真正熱愛大自然,真正感悟大自然的人才能領會到如此頑強的生命力。
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大師丟勒說:“ 純樸是藝術的最終目標……”的確,正所謂“出色而本色”。除去一切雕飾與浮華,還原本真,這樣的一種自然的態度,才是真摯的,誠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