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抽象的藝術,可通過線條的美感來領悟宇宙間美的享受。它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歷代大家的筆力結構間,形成了瑰麗堂皇的藝術殿堂。但是,這扇殿堂大門自然不會向人輕易敞開。北京藝壇劉俊京在書法藝術成就方面自有道可尋。他是一位不為欲驅、不為名動、不為風浮、不為炒作的人,可謂極其罕見。唯其為此,其作品給人的印象才極為強烈,自家風貌,自家語言,自家品格,也才更為突出、更為感人。他以深厚的學養,撫古情懷,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守望,滋養了自己作品的書卷氣、金石氣、林泉氣。
劉俊京現為中國書協理事、北京書協副主席、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華養生書畫研究院院長、中國佛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北京東城書協主席。書法師從著名書法大家歐陽中石先生。其作品多次參加中國文聯、中國書協、北京書協等單位舉辦的權威書展,多次入選與獲獎,并先后被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國務院管理局等單位收藏、出版有《中國百名書法家?劉俊京卷》《劉俊京養生書畫》《劉俊京多體敬錄心經》《人名藝術家?劉俊京》《水墨研究?劉俊京卷》《重拾介子園?劉俊京卷》等著作,先后被北京市文聯評為“德藝雙馨藝術家”“北京十佳中青年藝術家”。他是一位復合型的書畫家。其書法四體皆能,其繪畫山水、花鳥、人物均研,并且對中醫、禪佛、戲曲、養生、歌曲等方面均有探索與研究。他的書法從碑帖中受益頗多,既講傳統,又求新意,特別是在行草書創作方面。其書法中所彰顯出來的總體審美特征是:遒勁、厚實、俊逸、靈動。其行草帶有隸意,又有魏碑墓志的筆法,他精心汲取了隸、魏書變化多端的結體,奇思遐想的神態,藏拙于厚重。他十分注重傳統結字的收、放、開、合關系,強調結字中宮緊斂,同時又把字的內部結構打通開來,密處不讓其緊閉而讓其疏朗,使字暢達大氣起來,其結字一切都在意料之外,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通篇作品疏密自然,開合有致,整幅作品章法得趣。在創作過程中,他善于打破傳統中以中鋒運筆的模式,采取的是中側鋒并用,起筆既不是藏鋒逆筆落下,也不是明顯的側鋒逆筆落下,更多的是中鋒露鋒起筆,行筆老道,讀后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和回味。其行草書既法古又出新,結字看似不算講究,認真品讀,其中變化多端,或大或小,或正或崎,或松或緊,穩中有動。其書法根基深植于漢魏晉唐,他的諸體皆能入其骨便是證明。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眲⒖【┫壬鷱臐h、魏、晉、唐中來,與那些以明清甚至近當代為取法的人,顯然已不可同論。故其書法,無論是氣韻還是勢格都直接明人以上,行草書尤其盎然。因為劉俊京先生有繪畫作滋養,其行草無論平和與恣肆,都能得渾樸靜逸之氣,無當下書家的浮躁之風,僅此一點,常人就不可及。他通過書法不斷傳承著中國的優秀文化,成就著自己健康和體魄,提高著自己書法的意境,莊嚴著自己的筆墨道場。
簡單通俗的話語,平凡瑣碎的細節,僅靠普通日常生活的書寫令人稱道,并且難以忘懷,這需要功力,需要強勁的技藝,更需要書家來自思想的深度、精神的內涵和豐富的情感。劉俊京先生正是對日常生活進行了超越性的關照,構建了一個日常生活的詩、書、畫世界??梢哉f,他的創作思路完全是他學養和性情釋放有度的宣泄。書法之審美經驗告知我們,在越過點畫使轉之后書寫于紙上即是其人生理想修養學識胸懷操守,而展現在作品上的則是精神氣質個性和格調。以自然心態,心無旁忌,自然而然生發筆墨,再以佛道之素涵,信筆為體聚墨成型。所以,每落一紙都能散發高古,每著點墨,自然透射出醇樸與天然。他以行草書寫的明朝張居正《舟泊漢江望黃鶴樓》,一氣呵成,洋洋灑灑,給人以瀑布掛天飛流萬仞之感;他能夠巧妙地將碑沉于帖,又能入帖為碑,使之跌宕起浮逸趣橫生;奔走的線條如蛟龍出海,旋舞的招式似驚雷閃電;水墨作草絕無遲滯,淡墨走毫風雷閃電;技藝乘神通之快馬縱橫馳騁,靈犀于胸襟任意馳騁;酣暢淋漓的筆墨為審美主體展示出遼闊無垠的美的晴空。品讀他的作品《急而生躁》《切勿太煩勞》《菜根香》《夏季養生》《春季養生》等,展現了平民百姓精致、講究的生活方式,他從普通而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人生的哲理,表現出他對生活的熱愛,對民俗文化的精髓的深刻見解。作品中隨處可見散文使他筆下的作品詩意盎然,極具情致。靈動多變的字體、淋漓盡致的結合著使用的日常場景,書與文渾然天成,書與畫珠聯璧合,文與畫相得益彰,他將書法以細致的筆觸描繪普通百姓尋常日子,而恰恰正是這些具有家常意味的場景而打動人心。
唐代書法家、理論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曾說:“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遣不恒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泯規矩于方圓,遁鉤繩之曲直,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態于毫端,合情調于紙上……”都是劉俊京先生書法修為的理論根據。他的揮灑決不勉強為之,創作之前必長久醞釀,豐厚積蓄,欣然握管,一瀉千里。中醫、禪佛、戲曲、歌曲乃至再平凡不過的日常所用等在劉俊京筆下皆信手拈來。實際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是更真實的東西,是離我們的心、離我們的身體更近的東西。中國文聯第十次代表大會強調,廣大藝術家要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膾炙人口、深入人心的優秀作品,用獨到的思想啟迪、潤物無聲的藝術熏陶啟迪人的心靈,傳遞向善、向上的價值觀。劉俊京先生以傳播書畫藝術國粹,弘揚民族文化之責任,秉持為人民服務,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創作理念,創作出一幅幅質樸自然、平淡率真的藝術作品,從而流露出劉先生對人情美、人性美的深切贊賞。而這正是得益于劉先生對生活的投入與堅持,對日常生活的生動描繪融入到了書法創作的思考中。他的筆不虛動心手雙暢隨心所欲之狀,震懾人心,令筆者激蕩。正如蘇東坡所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大凡文人書家都是博覽群書學問豐富之人。否則,絕難通過書法創作來傳達思想和抒發性靈。劉俊京先生的書法依然基于他廣博的學養。劉先生雖生于動蕩年月,但卻家教緊嚴迷讀史書、中醫書,幼好詩詞、癡戀音樂、苦讀古文,偏喜戲曲,對佛教道教易經和儒墨縱橫諸學均有涉及和獨到之思。當筆者安靜地品讀劉俊京先生的作品,實際上是在和自然相處,在獲得一種豐富而充分的內心生命,讓人在靜怡靈逸的線條空間中學習養生知識,在日常美中體會到平靜悠遠的心境,這也使得劉先生對日常生活的創作挖掘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令人敬佩。筆者已寫過劉俊京先生的書評文章,博學多識和對佛道的參悟,有力的營造出他的書法和“劉家樣”的禪心妙境。下筆離巢臼不落塵俗,當在自然情理之中。弱冠至而立之年所發表的書畫及豐富詩文足以佐證他必能遠離匠人氣息之由。其寬懷大量,悲憫之心和責任憂患意識也均來自于詩人學者的儒氣逸氣,道佛先賢的清氣正氣,而非匠人時人的市井俗氣。他的書寫最明顯的特征是諸體皆能,隸篆夯基旁涉八體而主攻行書和草書。筆者深知他的書法,以厚重的中鋒走筆,側逆兼施更摻入逆入斜出,扭挫澀進,使之質感內蘊,絕棄平板死氣和千人一面。他的筆墨靈動、線條飄逸、意境深邃的創作理念,都反映出其超凡功力和才華橫溢的學者風范。書畫評論家劉瑞田、彭一超、史向陽等都對劉俊京先生學術成就給予高度評價。
反復拜讀劉俊京先生《水墨研究?劉俊京卷》《重拾介子園?劉俊京卷》作品集的的書法,既透露出篆隸的靜穆高古又隱射出自己的精致新異,使作品起伏多姿,搖曳多變,雄強樸拙勁健備俱。因而,他的隸書尤其草書作品都漾溢著強烈的動感氣韻,卻又使飛揚靈動潛隱于古樸凝重之中。對古人筆意的再度消融、轉換、生發再造出屬于自己的莊重典雅和筆墨樂章。在作品變中求奇,奇中求變,變中求新。他通過自己反復地吸納,精微地消化,再三地頓悟,將自然萬物之元氣玄力凝聚入體內,巧施于紙上,以自然之心印藝術之心,體現出中國禪宗及中醫養生思想在書法藝術中的豐沛營養。為此,筆者晰晰可見劉俊京先生的書法圖像從心底流出,源于他百煉鋼化作繞指揉的書寫基礎,源于他游歷山川河流、名寺古剎、高原雪域、大江南北之征途與風采。他以儒雅的氣質,士子的擔當精神,杏林春雨的人生境界,梨園情結的不倦情懷,譜寫了一曲京華士人的壯麗飛歌。
劉俊京先生的書法養生作品及寫經作品,和他本是中醫出身和佛教文化體驗者有著密切的關系。書道務必是追求者瘋狂背景下的自信,體能學識的長期儲蓄、優美情愫的激蕩奔突,對美好明天的熱烈追求,留美人間的創造熱望,這一切經過無數寒暑的高溫發酵方能釀造出的視覺的瓊漿……。正因為如此,劉俊京先生胸懷乾坤浩淼之云水,放眼山河壯麗之美景,于他的腦際留戀往復,長江黃河的波濤在他夢中澎湃。筆者品讀了他發表在著作上的眾多近作。從作品的大幅巨制到局部單字,都是匠心獨運十分精美的佳構。均如親臨高山流水新聆天籟之音,使人情逸心曠,神思飛揚。他的代表作《菜根譚名訓》《喜聞捷報》《滿江紅?中國自信》等作品,勢蓋群山大氣磅礴,發人深思,不得不使筆者為之嘆服。其大幅作品《正大光明》,更是浩浩殤殤滾滾滔滔,以長槍大戟橫掃千軍之勢撞擊審美者的肺腑,非雄才大略之才叱咤風云之志心懷蒼生之人而難為之也。他的精作對聯:“五味清鮮身方健、七情平和體自康”“窗前淪海凴開眼、臺上楞伽可印心”“青山欲與高人語、聯翩更來花鳥言”等作品充分詮釋了這一點。更讓人震驚的是他的《平和養正》《五味清鮮》《七情平和》《長樂延年》等作品,書法與繪畫巧妙的結合,可謂相得益彰、相互映輝,真是一絕,令人贊嘆。其書作精省簡約,筆精墨妙,適則為上,重在取神;在用墨上,險勁處惜墨如金,韻味處濃墨海潑;筆筆做到勁健入微,痛快淋漓;他堅持簡約明快原則,不生硬、不抽象,書寫沉穩老辣,疾留澀爽交臻,枯濕干潤恰用。墨分五色,節律鏗鏘,透射出他的超群才華和過人膽略。他特別重神、重意、重力、重韻,力求達到神形兼備,豪放中蘊俊逸、嚴謹中含靈動的藝術效果。他將其他藝術形式中洗練的語言、優美的意境、高山流水的節奏融入筆端,筆隨意動,意由心生,行云流水,見心見性。
劉俊京先生確實是一位極富才情的書畫家。他善于把書、畫相互融合,善于汲取書畫之外的營養以充實自己,完善自我,成績喜人。古人說,字如其人,畫亦然也。劉俊京先生心地純良,樂于助人,此皆與歷代大書畫家一樣,這也正是他能夠立于當代并為眾人所欽佩的原因。
(本文作者張本平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創作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畫家協會副主席、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原書畫院院長、《中原書畫報》總編,作家、書畫評論家,是國家任命的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