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山水畫家張仕森先生精心創作(資料圖)
每每品賞張仕森先生的山水作品,總會給人無盡的遐想。置身在清凈山水間,飛瀑唱山崗,流水扶小橋,碧樹送輕風,棉霧引仙境。精巧農社依山傍水,遠離喧囂繁華,清靜恬怡,悠閑安然。峻秀的高山,凝重中不失巍峨,起伏中充滿智慧,險峻中讓人肅然起敬。

張仕森先生作品《旭日陽光》
張仕森先生,這位現代新派山水畫家的代表人物,吸取西畫的嚴謹、結構、造型、科學的繪畫透視規律,繼承中國繪畫的特殊筆性,墨性、紙性,寫意韻味,大膽創新,巧妙結合,互補了中國繪畫的自然視覺規律缺失和西畫所不能及的國畫特性,開辟繪畫藝術新天地。作品取西方繪畫的俯視或仰視角度表現山水怡情,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多年積淀的深厚的中國傳統水墨功底,融自己對山水的理解、認識、觀察,繪制出一幅幅獨特風格唯美壯觀的精美新派山水作品。

張仕森先生作品《意凈不遂流水轉,心閑笑看白云飛》
就這幅精妙的斗方已讓人嘆為觀止了,整幅畫面給人一種清新淡雅,幽靜和諧之感。畫面的左下角柔和靜怡的江面停泊著一條弓棚小船,船上矗立著引航的桅桿,給人一種登船的沖動,好想駕船一游畫中美景。如鏡的江水把小船倒影在水中,猶如兩位背靠背的戰士保衛著這仙境中的安寧。渾厚的線條,禉勁的筆力把江邊裸露的一塊塊大小不等、形態迥異的石頭刻畫的圓潤飽滿,秀麗端莊。石隙間兩棵滄桑的松柏優雅的向往返行者微笑示意,那并不茂盛的枝葉向人展示著初秋的涼爽,一種“刪繁就簡”的美脫穎而出。松柏的右首微高處是一條蜿蜒的石板山路,路邊隨處可見小草依依。順著這條山路通往的是山間小屋,起脊的農社潔凈寬敞、樸實敦厚,這樣的世外桃源怎不讓人流連忘返,怎能沒有“只愿身在此山中”的感慨。隨著江面向上,左右兩側是被江水沖刷了千年痕跡的潤滑青石和峭壁上窈窕的樹木。再高處是雄偉深沉的群山,重筆濃墨刻畫出群山的骨架,淡墨輕筆斜斜的順勢描繪出群山的偉岸身軀,筆墨的輕重深淺變化凸出群山的厚重智慧,筆墨落紙的斑點是山的衣裳,那是青青的綠草,婀娜的小樹。漂浮的云霧縈繞在群山中,如棉如緞,如夢如幻,仿佛有仙樂響起。頂端,云霧飄渺處隱隱約約仍然可見群山。好一幅“意凈不隨流水轉,心閑笑看白云飛”,她精致的讓人窒息了。
而《旭日陽光七彩人家》這幅作品的雄偉壯觀、氣勢恢宏更是用言語無法比擬的。畫面里有隱約可見的村莊、碩果累累的水果、蒼翠茂盛的樹木、一路高歌的山泉、波光粼粼的河面、俊秀挺拔的山峰、一望無際的云海。好想到畫中摘顆鮮果細細品味;好想蹲在泉邊戲水歡歌;好想住在農家感受純樸氣息;好想站在山頂展臂擁抱自然;好想用詩人的才情謳歌壯麗山河。閉目遐想,走進畫中,沐浴這七彩陽光。這幅《旭日陽光七彩人家》和《祥云紫煙》一起入選為2015年國家領導人新年賀卡畫面,可見張仕森老師畫作之非凡,影響力之大。
張仕森先生陜西漢中人,自幼生活在山水間,以山水為伴,熟知山水靈性。他的童年常以樹枝為筆,大地為紙,涂鴉出一幅幅兒童眼里的稚嫩山水。漢中的山水給這位熱愛家鄉,熱愛藝術的青年山的智慧,水的仁愛,指引其走進繪畫的藝術殿堂。功夫不負有心人,經其不懈努力,孜孜追求,藝術路上碩果累累,一批批優秀作品展現世人,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尤其在當今山水畫中更是一枝獨秀,引領新派山水繪畫新發展。
這位聚多頂藝術貴冠的青年才俊,新派山水畫中的璀璨明星,謙和、文雅、質樸、樂善好施,始終以其飽滿的熱情,執著的藝術追求,向著更高更廣的藝術高峰攀登。(夏蟲)
著名新派山水畫家張仕森先生簡介:
張仕森,1965年生,籍貫陜西漢中,定居北京,農工黨黨員,北師大畢業,作品多次獲得中國美協、中國書協大獎,被中國政府贈送國外元首,被中央常委領導同志選中新春賀卡畫面親自簽名贈送各國政要,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勞動人民文化宮等機構收藏懸掛等,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文化部高級畫家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國禮畫家、中國和平與裁軍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學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分會會員、清華美院高研班客座教授、中國領導干部書畫研究院院長、中國當代山水畫院院長、中國國畫院榮譽院長等。
張仕森先生作品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