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2日 北京商報報道
馬嘯天自詡“澄懷堂主”,癡迷繪畫,迷戀書法,精通攝影,偶做辭稿。在眾多老畫家眼中,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畫作涉及人物、山水、花鳥等多領域的題材,近年來,馬嘯天傳統的繪畫技藝越來越多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傳統經典是馬嘯天藝術創作的根基,其繪畫最早得益于故宮博物院的大量藏品。他認真研習古人傳世之作,以借古開今的氣度,拓展自己的藝術天地。他向傳統學習,主要是練就中國筆墨語言的老辣遒勁、落筆大氣的藝術感覺;而在確立自己繪畫風格的過程中,他堅持具體的描繪和嚴謹的造境方式,避免浮泛的、概念的形象進入作品之中,從而悉心刻畫出了種種如寫生所得、又顯然經過藝術化處理的景觀。馬嘯天精于執掌筆力和線條的運轉,筆下所展現的人物畫作適度逍遙,其作品的構圖與立意及其清麗、典雅,足令觀者心曠神怡。他追求“虛懷若谷,澄懷觀道”的人生態度,而這種人生態度又為其畫作增添了書卷審美的情感;他作品的畫面總體和諧,清新舒適,書卷氣十足,既能集大成者之長又能相得益彰。
馬嘯天將個人的生活情感與寫意畫的趣味結合起來,使畫面富有疏朗與稠密、細節精致與整體營造相輔相成,藝術語言內涵豐富,藝術色彩濃郁。欣賞他的作品,不難感到中國古代優秀畫家陳老蓮、任伯年以及近現代畫家張大千、齊白石、黃苗子、黃永玉、吳悅石等前輩對他的積極影響。而這些影響又證明了他融通古今的能力。他既不流俗于時代風靡,也不盲目于追風逐潮,他始終在努力傳承著今天幾乎絕跡的“書卷風格”。
自從藝以來,馬嘯天尚師古人,知古人之精華,以防復轍;知古人的心歷,以明我見;知古人的筆墨,以創我法;知古人的情懷,以積我養。貼近自然,融進生活,受到了諸多藝術家的肯定。著名書法家王遐舉曾題字贊譽青年時期的馬嘯天:“華國文章多爾雅,過江人物總風流。”著名畫家吳悅石早于1988年就與馬嘯天合作過《高士圖》并補題畫云:“嘯天仁弟畫有奇氣,深得畫中三味矣!”黃苗子曾在馬嘯天19歲的獲獎作品上題字鼓勵,2005年黃苗子又在94歲高齡時為其題寫了 “大般若”的匾額并撰文評議:“智度論云,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和“文采風華”的贊美尺牘!黃永玉也曾在1997年為馬嘯天創作《奔馬圖》并題以“提起此馬來頭大”的期許。中國書協鑒定評估委員魏新志評議說:“馬嘯天擅長國畫,工筆為本,仕女為精,喜青綠,亦潑墨,既可大氣蓬勃,也能悠閑散淡,既有白石風韻,又有大千風骨,身無俗氣,心無燥氣,畫無匠氣……”
近些年,馬嘯天一直致力于復興中華傳統文化,主張“以詩魂、書骨、畫能滋養書卷之氣”的美學原則,推崇“新古典”創作風格,以點筆滴墨,寄藝事所托,放浪形骸,派遣心中情愫,作品充滿鮮明的個人風貌。
北京商報記者 宋永春
馬嘯天
名驤,字嘯天,號逸群,別署澄懷堂主。弱冠之年即受徐燕蓀門人劉暮云啟蒙習傳統工筆,后在北京市電話局工會長期從事職工業余文化教育及宣傳工作和書畫藝術交流活動。現為北京通信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榮寶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