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晚報伊茂林 李波花鳥畫 2015-04-18
由中共淄博市委宣傳部、菏澤市委宣傳部、淄博市文廣新局、菏澤市文廣新局、淄博市文聯、菏澤市文聯主辦,菏澤市博物館、菏澤市美術館、淄博松石齋畫廊、淄博晚報社承辦的“李波花鳥畫巡回展(菏澤站)”,4月13日在菏澤市博物館隆重開幕。這次為期5天的展覽,恰值牡丹之都菏澤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旅游節期間。花鳥畫家李波先生各個時期的牡丹作品,與牡丹園里爭芳奪艷的牡丹花一樣,吸引著絡繹不絕的觀眾。
開幕現場和參觀的觀眾
站在他畫的牡丹前,不可能不激動
菏澤因牡丹而遠近聞名,素有“洛陽牡丹甲天下,曹州牡丹佳洛陽”之說。牡丹是中國畫的傳統題材,每年4月中旬盛花期,都有大批美術院校的師生和各地畫家到菏澤寫生、創作。
菏澤人見的牡丹花、牡丹畫多了去了。按理說,一個外地畫家到菏澤展覽牡丹作品,并不是明智之舉。然而李波這次展覽,60余幅作品中牡丹就有十來幅。在展廳里記者看到,關注度最高、拍攝率最高、合影人數最多的,恰恰也是那一幅幅牡丹。
菏澤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永江在開幕式上講話時說:“李波先生的牡丹作品對宣傳菏澤作出了很大貢獻。這次畫展被列為牡丹節的重大活動,對促進淄博菏澤兩地文化交流很有意義。菏澤人民感謝李波先生這位老朋友、名畫家。”
菏澤市美術館館長楊文彬接受采訪
菏澤市美術館館長、菏澤市美協副主席楊文彬,1978—1981年曾在山東輕工美校上學,那時李波是他的老師。這次展覽,楊文彬前前后后付出很多,他操辦過大大小小很多次展覽,但這次看到李波的作品尤其牡丹,他還是震撼了。
楊文彬說:“并不是因為師生關系我才說李老師畫得好。到我們這里畫牡丹的太多了,但能像李老師這樣把牡丹畫得既高貴又清新的,很少見到。”
專程從北京趕來參加此次展覽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研班導師、著名畫家杜月濤,用“李家樣”、“李家花鳥”概括了李波的藝術成就。他說:“一個人如果熟悉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中國書畫,那么站在李老師作品前,他就不可能不激動,不可能不發出由衷的贊嘆。”
展覽中有一幅大幅牡丹作品《壯觀人間春世界》,杜月濤看后說:“牡丹很美,但很容易畫俗。多少畫家畫了一輩子,就是沒脫離一個俗字。看李老師的作品,同樣是牡丹,同樣雍容華貴,但它清新亮麗,不妖不艷不俗,能做到這一點,非常難得。李老師用他的作品證明,他已進入國畫大家行列。”
上官超英接受采訪
李波的藝術經歷讓他成為大家
從1973年中國美院畢業到山東工作至今,李波已在淄博生活了42年。在3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他到菏澤寫生牡丹就有21次。說是21次,其實是21年,因為牡丹盛花期都在4月,只有在盛花期才是寫生的最好時節。
省美協副主席、著名畫家上官超英,展覽開幕前就悄悄來到展廳,仔細端詳一幅幅作品,他為李波這位莫逆之交的藝術成就而自豪,開幕式上他即席講話,說李波的藝術經歷,注定讓他成為一代大家。上官超英這樣分析,李波生在揚州,這是他的第一故鄉。“揚州八怪”是中國美術史上濃重的一筆,李波自幼受到了良好藝術熏陶。李波學在杭州,這是他的第二故鄉。杭州是書畫重鎮、印學圣地。坐落在西子湖畔的中國美院,是國畫教學的最高殿堂,李波在那里求學時,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陸維釗等大師都健在,直接或間接得到了他們的指導。李波教學在淄博,這是他的第三故鄉。淄博是齊文化的發祥地,齊文化開放、包容、創新等特點直接影響到了他的創作。在山東的42年,李波21年來過菏澤,菏澤是他的第四故鄉。菏澤因為牡丹而聚集了全國各地的書畫名家,李波在菏澤寫生創作中,與名家切磋技藝,博采眾長,讓他的繪畫水平達到全國一流。
上官超英說:“歷史上的那些書畫名家,其藝術經歷無一不是走南闖北,其藝術風格無一不是南北兼容。李波先生的經歷、勤奮、天賦,讓他占盡了成為大家的各個要素。山東又是出書畫大家的地方,有這樣的土壤,齊魯畫派影響深遠。李波先生已成為當之無愧的齊魯畫派代表人物。”
中國美協原副秘書長李榮海參觀展覽
中國美協原副秘書長李榮海,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曾在菏澤市政府任職,1981年他就結識了去菏澤寫生的李波。在參觀展覽時,李榮海說:“李波老師一方面繼承傳統,一方面不斷創新,這種傳統基礎上的創新,讓他一路走得很扎實、很穩當,這才是對中國畫的傳承。他培養了很多學生,菏澤就有不少,他對菏澤、對山東的美術教育做出了貢獻。”
菏澤市美協副主席李同安接受采訪
薪火相傳的是藝術,是品德
菏澤市美協副主席李同安,與楊文彬同班同學,都是李波在輕工美校教學時的學生。李波到菏澤寫生的21年里,多次住在李同安家。無論做人還是為藝,李同安都深受恩師李波的影響,他們師生情深意長。李同安說:“李老師的才氣我學不來,但他的勤奮傳給了我。幾十年來,寫生、創作,幾乎是我生活的全部。”
李同安的家庭可以說是“藝術之家”,家里畫稿盈室。不僅他勤于創作,他的愛人、兒子、兒媳也都潛心畫畫,繪畫是他們的愛好,也是他們的事業。因為有共同的愛好,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一家人開車外出,在路邊遇到好的花卉,都下車展開畫板寫生,在切磋交流中,傳遞著藝術、傳遞著親情。
這次畫展之前,李波已有十來年沒去菏澤了。前一次是2004年春天,他在牡丹園寫生20多天,吃住都在李同安家。李同安當時是曹州書畫院展覽部主任,工作忙,沒有更多時間照顧老師,就讓愛人天天陪同李波老師去牡丹園寫生。李同安回憶說:“李老師生活很簡樸,當時他已很有名氣了,也完全有能力住在條件好一些的賓館,但他還是更愿意和學生在一起。他的飯很好準備,小米粥、饅頭、咸菜,他就很知足,生怕給我們添麻煩。”
由于天天坐著寫生,李波的兩腳和小腿浮腫。晚飯后,李同安就燒熱水給老師泡腳。回憶起這些,李波至今非常感激,他說:“我的學生對我非常尊重,照顧得很周到,同安和他愛人都給我倒過洗腳水,我們的師生情分就像親人一樣,我很感謝他們。”
菏澤市美協主席孫建東參觀展覽
不見當年的牡丹,有種淡淡的傷感
2005年1月,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了《李波線描牡丹寫生集》,收入的70幅作品就是2004年春在菏澤完成的。此書一經出版,在美術界反響很好。菏澤市美協主席孫建東參觀展覽時說:“到菏澤畫牡丹的人很多,在菏澤能見到的牡丹作品也很多,但能達到李波老師這種境界的卻鳳毛麟角。他的作品完全來自寫生、來自生活,給人的感覺是生動、清新,沒有絲毫的匠氣和俗氣。”
孫建東多次向菏澤的畫家和美術愛好者推薦這本書,他說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菏澤人總以為牡丹就在家門口,觀察牡丹有的是時間,往往寫生并沒有那么專注。李波老師一年來一次,一次半月二十天,但他特別專注,非常珍惜時間,他寫生的牡丹比當地人觀察得還要細致。
自從2004年春天到菏澤牡丹園,離開11年,再次回到過去年年寫生的地方,李波感慨萬千,他有感動,也有失落。感動的是,古稀之年舊地重游,又見到了自己的學生,他們已都成為當地有影響的畫家;又見到自己的老朋友,比如83歲高齡的省美協原副主席許汝良,還有菏澤市文化館老館長徐景賢、菏澤學院美術系老教授成弘夫、畫家陶吉為等,他們都是著名畫家,是菏澤美術界德高望重的前輩。李波當年在那里寫生時,與他們結下了深厚友誼。
讓李波感到有點失落的是,他2004年寫生的牡丹,這次再也沒有看到,那是一些植株高大、花朵艷麗的品種。就在他寫生的第二年即2005年夏天,一場大雨淹沒了那片牡丹,洪水退去牡丹枯死,至今菏澤人引以為憾。
李波師生寫生,吸引了當地美術愛好者觀摩
這次來到牡丹園,李波帶領著幾個他當年的學生。學生在寫生,他只是指點,偶爾添加幾筆,自己卻不想再畫了。他說:“來菏澤寫生20多年,我對牡丹傾注了太多感情。我的腦海里裝滿了各種各樣的牡丹,單瓣的、復瓣的,紅色的、白色的,什么樣的都有。這次來,沒有見到那片被洪水淹沒的牡丹,我怎么也提不起精神來,找不到感覺,有一種傷感,還是記憶中的最好。”
帶領學生到菏澤寫生的中央美院教授于光華參觀展覽
帶領學生到菏澤寫生的中央美院教授于光華,雖然與李波并不熟悉,但很早就見過他的作品。前后比對,于光華說:“李波老師教學幾十年,從他的作品中能夠看出來,他根基深厚,治學嚴謹,這么多年一直在創新求變,雖然年逾古稀,但他的作品沒有絲毫暮氣,給人的感覺是蓬勃向上的朝氣,很有生活情趣。” ?
山東美術出版社編審鄭向農參觀展覽
山東美術出版社原編審鄭向農,編審過很多畫家的畫集,他一直關注著李波這些的創作。到菏澤看牡丹的鄭向農聽說李波畫展在這里舉行,便匆匆前來參觀。他說:“任何事物,如果只是一味重復過去的路子,是不會有什么起色的。中國畫很難,就是因為很多人要么鉆進傳統跳不出來,要么脫離傳統肆意妄為。李波老師的作品,實現了傳統筆墨與構成元素的結合,這是一大創新,他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形成了自己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