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晚報伊茂林2015-04-22
詩書畫印的結合,是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一藝術形式發展于宋元,興盛于明清,延續至近現代。很多有成就的畫家,往往在詩書畫印方面都有高深造詣,比如一代國畫宗師、西泠印社創始人吳昌碩先生。
如果以文化底蘊論,詩書畫印積淀最深的城市當屬杭州。聞名遐邇的中國美院坐落于此,這是一所以國畫教學為主要特色的高等學府,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陸維釗等國畫宗師均曾執教于此。杭州還是印學圣地,被譽為“天下第一社”的西泠印社,就位于西子湖畔。
著名畫家李波先生的中學和大學時代是在杭州度過的,耳濡目染,自幼受到了良好的藝術熏陶。尤其是在中國美院讀書期間,學校重視詩書畫印的傳統和各位大師的言傳身教,讓他打下了全面、深厚的藝術功底。除了能書善畫,李波先生的篆刻亦功力頗深。幾十年來,他作品上加蓋的所有印章,幾乎全是他自己所刻。他還為不少師友、同道篆刻過印章。李波的篆刻抱樸守拙,典雅大方,方寸之間盡顯金石之味,與他的書畫風格渾然天成、相得益彰。
文化學者、著名書法家王顏山先生在《李波花鳥畫已具有當代美術史的意義》一文中認為“李波的篆刻造詣為畫名所掩”,以至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個畫家,而不了解他的篆刻造詣。王顏山在文中這樣寫道:“李波在篆刻創作中選擇布白簡爽、意趣古拙、線條遒健一路,注重顯示金石韻味。其印章風格氣質恰與其畫風相融互參。不論朱文白文與沖刀切刀,于方寸之內均見樸拙斬截,朗朗大氣,以刀代筆,形神恣肆,足見‘李家模樣’?!倍嗄陙?,王顏山先生經常賞讀古今印章,認為篆刻要義當在“三法”,即篆法、章法、刀法。王顏山在文中這樣說:“此三法之精魂,李波可謂得之焉?!?
延伸閱讀——
《李波篆刻》后記
余少時即喜篆刻。既而進入中國美院讀書,更得潘天壽諸大師指點,于是技藝漸進。其后,近半個世紀刀耕不輟。時至今日,它已和書畫一樣,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這代人走的是傳統的路子。上美院伊始,就聽先生諄諄教導:中國畫講究的是詩書畫印一體,四者不可偏廢。故我們這代人在各方面都研習頗深。因了我少時對篆刻的喜愛,每每作畫之余,就刻枚印章權作消遣,也因此練就了超常的腕力,遂把金石之味揉進了我的繪畫作品中,無形中兩者都得到了促進。
前些日子,有學生對我說:“老師,您出本篆刻集吧?!蔽蚁胍彩牵诖说澜舜蟀肷?,也該有個小結了。于是,便精選出百十方印,結集成冊,以饗讀者,并請道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