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1-08-20 14:37:09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面對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的采訪鏡頭,一位土生土長的宜興人自豪地說:”我為自己找到了一份沒有退休的,能做到做不動、想到想不出的創造性工作,這是我最幸福,最愉快的生活。“知情者說,他的幸福其實也正是宜興紫砂工藝、尤其是陶塑藝術的有幸,紫砂工藝在他手里發揚光大,陶塑更是在他那里從零星的小打小鬧發展壯大。他就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
推開位于宜興市丁山鎮的長樂弘陶莊大門,我們走進了徐秀棠精心營造的陶世界;從春秋時代的陶罐到明代的陶器,從傳統的紫砂工藝用具碾砣,盒缽陳列到還原的古陶作坊展示,從傳統的紫砂茶具到現代化陶塑作品,30畝陶莊儼然成了一座陶藝博物館,處處都顯現出主人的良苦用心。
放下手中的刻刀,63歲的徐秀棠說這是為了構筑心中的陶文化,”紫砂工藝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含量,我們不能就生產論生產,要把陶瓷生產與文化相結合。紫砂工藝與其他藝術一樣,都是只是思考過并下一番苦功夫,才有所得,絕對不是浮躁地抓靈感那么簡單。“
徐秀棠說這番話是有所指的,當今有些人對紫砂工藝很不屑,這令一生從未離開過紫砂工藝的大師很有些憤慨。所以,他有意先從展示一段紫砂工藝的歷史著手,為研究陶文化提供實物依據。4年來,他耗資上百萬元收集求購各類歷史遺物,”那個春秋戰果年間的陶罐,是我從山上撿回來后,用了好幾年時間拼合起來的,那個橫是龍頭豎看像人的情石塊,是蜀山建大橋時的鎮橋之物,我買回來了,那一排空地的墻,我要建成50米的介紹紫砂工藝碑廊... ...“。這些歷史的展示令不少駐外大使也大為感嘆。
為弘揚大陶文化,徐秀棠還著書立說,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陶刻藝術初論》、《中國紫砂》等都凝結了他的心血,其中《中國紫砂》一書很受歡迎,已再版。當然,徐秀棠更多地還是通過他的作品來體現陶文化,他的雕塑《除三害》不僅有生動的形象,更勾勒出人物豐富的內心活動,這是一種生命的延伸,而不只是軀殼的存在,而這正是紫砂工藝的深度,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深涵。”
工作是美麗的,從小時的耳儒目染,到中國工藝美院的進修,從泥人張工作室的學習到幾十年如一日的潛心創作,徐秀棠在摶泥中樂陶陶,在翻新中求長長,作為“東方之子”,紫玉金砂中濃縮了他人生的精華。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