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1-08-20 15:10:22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日前,在宜興舉辦由中國作家協會2006年重點扶持的《花非花——紫砂藝人蔣蓉傳》一書首發式。這部傳記被稱作“中國第一部紫砂藝人傳記”,中國從此有了紫砂文學。
蔣蓉是第一位被命名的宜興“紫砂工藝美術師”。她一生創作了許多令人傾倒的紫砂作品,尤其在紫砂壺狀物、寫實一路,達到了前人所未及的巔峰。作家徐風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于2005年夏天采訪蔣蓉,寫下這第一部反映紫砂藝人生平的傳記。書稿殺青之際,蔣蓉病倒,生命垂危。
蔣蓉,1919年農歷十月初十出生于宜興川埠鄉潛洛村的紫砂世家,自幼跟隨父母學紫砂工藝。
“她的搖籃曲是父母親打坯時發出的均勻聲響。鏗鏘,讓一個幼小的心靈在陶坯的撞擊聲中飛揚。三歲的時候她就喜歡向著窯場奔跑。泥與焰交織的窯場圖景里總是有一雙好奇的童稚的眼睛在閃閃發亮。飛翔,是頭頂數不清的蜻蜓,還有比蜻蜓多一萬倍的幻想。”(《花非花·陌上無?!罚?br />
1936年 初作松鼠葡萄水注。
1939年到上海向伯父蔣鴻高學習仿制紫砂古董的技藝,5年后重返故里從事紫砂陶器的生產。
“色彩豐富的田野像牧歌,像幽美的無聲電影,讓她忘記煩惱而保持著心靈的恒溫,在青草的清香里,她優雅地過著一份清貧的鄉村生活?!保ā痘ǚ腔?amp;middot;寂寞鄉關》)
“從欣喜和成就感里沉靜下來以后,她終于知道,那些虛浮的轟轟烈烈終究不是她的,那條通向顯赫權力的仕途也不是她的。只有在青燈與寂寞的背后,一份持久的執著與永不反悔的向往,才有可能引領她走向藝術地彼岸?!保ā痘ǚ腔?amp;middot;春花無夢》)
在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五九這短短的兩年時間里,蔣蓉的創作進入了一個多產高峰期。就像一個心潮激蕩的田園詩人,涌動的創作激情,鄉間的葳蕤景象,無不在她的壺上得到重生般的體現?!洞笏!吩谝痪盼迤吣甑氖⑾淖哌M蔣蓉的雕塑系列。牛,對于世代耕作的農民來說,簡直就是活生生的上帝。從現存的照片上看,蔣蓉的江南水牛體現著奔放簡潔、樸實渾厚的意象,她不僅賦予了它天地間最勤勞的忍者形象,同時也包含著她對青天之下、黃土之上辛勤勞作的父老鄉親的深切同情。
“一個紫砂藝人能走多遠,全然取決于他對生活和大自然的認真觀察和高度提煉,取決于他能否用巧奪天工的手法表現它們。這種表現肯定不是匠氣的,因為再圓熟的工匠怎么走也走不到這一步,就像藝術的境界只能屬于藝術家一樣?!保ā痘ǚ腔?amp;middot;又見彩虹》)
《荷花螺螄花器》 圓錐盆體,荷花紋,如一枝盈盈的迎風招展的荷花,不飾嬌艷,卻有磊落自如的風度,三只小田螺將花器輕輕托起,又見閑散的田園諧趣。
《七件菜品》 兩片連在一起的白菜葉被設計成“菜盤”,青白相宜的梗葉讓人好生喜愛;鮮嫩的青椒、大紅的蘿卜、青紫的扁豆、青黃的葫蘆、毛茸茸的青豆、紫黝黝的茄子……組合成一闕田園農家小令,體現出一種草根感恩、安貧樂道的情懷。
《老南瓜壺》整個造型端莊沉穩,如老禪打坐,千年萬載白云悠悠盡收壺內;壺蓋為南瓜扭柄,壺把則是一段南瓜老藤,壺嘴如同一張南瓜葉卷起的唿哨,昂揚向上有牧童風情,洋溢著清新的田園農家氣息。
《樹蛙荷葉煙缸》
《茨菰花壺》《小南瓜壺》《荷葉瓣杯》《樹蛙荷葉煙缸》······一件一件集合到蔣蓉的面前,它們都是蔣蓉十月懷胎的孩子,有點,已經在蔣蓉的腦海里存活多年了。因此,哪怕它們是剛剛出爐,還帶著窯火的余溫,一份歲月的風塵感總是揮之不去。心靈的純凈與閱歷的滄桑,遠遠超脫于技術的層面,成為獨特的蔣蓉藝術之魂。
《枇杷筆架》一片鋸痕尚在的薄薄的樹段截面作為果盤,兩枚肥碩飽滿的枇杷果陪伴著它,讓返璞與歸真在一種完美的創意下實現最佳的組合。逼真象形設計與色彩以及枇杷果上那毛茸茸的質感,則讓所有見到它的人都發出由衷的詠嘆。這件被譽為國寶的藝術品,被北京中南海紫光閣收藏陳列。
《蛤蟆捕蟲水盂》縱觀蔣蓉幾十年的心路歷程,我們就會發現,她能在紫砂藝術的路上一直走到今天,最重要的一點,是她的一顆始終沒有受到污染的純凈之心、仁愛之心。一切都從這里出發,也許它從來就不是飛流直下的瀑布,而只是涓涓不斷的細流。有時它會表現出童稚的天真好奇,有時它會折射出對大自然的深深摯愛,有時它會激發出對勞動與生命的贊美憐憫,有時它會體現出對蒼天大地的敬畏之心。就蛤蟆這樣的小動物而言,它在蔣蓉的心目中從來就不是丑的。她細心觀察過蛤蟆的生活習性和捕食方式,雖然它從不擁有絢麗的色彩而像泥土一樣質樸,但它善于捕蟲,貌似臃腫卻能準確而敏捷地擒住目標,是農民田園莊稼地里忠實的義務殺蟲先鋒。即使不把它和一個古老的招財進寶的民間傳說聯系在一起,它也不應受到歧視而作為一種形容懶漢低能兒的專用名詞。
“紫砂真有秘笈嗎?蔣蓉的回答是坦然的:如果說紫砂真的有秘笈的話,那就是在紫砂藝人心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工藝的一種把握,而不是固定的方程式或分子式,更不是江湖上的咒語或解藥;那時因壺而異的工藝理念,是不可復制的心得天機。
《十件果瓶》以瓜果植物入壺入器 花貨肖形作品,大抵以神態見長,能否畢肖顯神、工而不俗,當是工匠與藝術家的根本區別。蔣蓉以荸薺、百果、石榴、荷藕、壽桃、松果、西瓜、芒果、佛手入壺,無不體現出她的一片天真爛漫的情趣。
《松樹葡萄掛瓶》以動物入壺入器 玉兔、春牛、烏龜、青蛙、蛤蟆、飛蛾、螻蛄、螳螂······蔣蓉的壺藝創作,已經到了信手拈來,點石成金的地步。一一切的自然生命,一旦被她看中,即可幻化今生,縱身一躍而成為小小精靈,被永遠定格在紫砂藝術的天地之中。
《葫蘆鼻煙瓶》。鼻煙壺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結晶。蔣蓉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共創作紫砂鼻煙壺、瓶系列品種多件。其中,十件套葫蘆形紫砂鼻煙瓶精巧華美,形象逼肖。其他如荸薺、棱角、蘋果、竹節鼻煙壺則玲瓏小巧、實用耐看,令人愛不釋手。<《陶塑樵夫》。蔣蓉的陶塑造型功力在同輩藝人中堪稱一絕。其中蓮藕筆架為文房雅玩,自是妙思若神、形神俱佳;陶土假山則有黃賓虹筆意,逶迤蒼勁;水牛、獅子、老虎等動物陶塑,著力表現生命的伸展、張揚之美與動物的神態動感之美,以民間美術的鮮活意趣一掃學院派的拘謹之風。
《邯鄲夢》,冬瓜陶枕。色澤青碧,一端花蒂、一端瓜蔓,兩端微微翹起,中間稍凹。蔣蓉創作的冬瓜自然舒展,無矯飾之態。著名畫家程十發為之題名《邯鄲夢》,取唐代傳奇《枕中記》中“一枕夢黃梁“之意,以冬瓜之清麗素樸醒人于俗世。陶刻名家譚泉海在枕上欣然命筆:“靜坐書齋讀文章,臥寢竹窗廳秋嵐?!?br />
《荸薺壺》的壺身,是一件典型的光素器作品,而它的裝飾卻具有花器與陶塑兼工的特點。壺嘴與壺把的線條,如凌波仙子憑空一躍,有意想不到的灑脫與干練;而壺身的裝飾,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點綴。它已經逾越了像與不像的窠臼,那種草根而不卑賤、雍容而不顯貴的氣度,是需要一種氣質來支撐的,一般的紫砂藝人怎可比擬呢?《荸薺壺》要告訴別人的正是這樣的一種理念,光素器與花器絕不是天敵,就像藝術不應有貴賤之分,而只有優劣之別;好東西不怕兼容,好朋友應該共存?!遁┧j壺》最后被英國人永久收藏于維多利亞艾伯特博物館,它代表中國,代表一個遙遠的東方民族的工藝秘笈。
《秋葉樹蛙盤》,一九八三年創作。秋天是容易讓人感懷的季節。古人說一葉知秋,蔣蓉從一張卷曲的樹葉造型入手,她設計了一只小青蛙,趴在樹葉的一端,睨視著一只可憐的小小飛蛾。它們本是一對天敵,但青蛙發現,在深秋蕭索的天氣里,這只小小飛蛾就嗚呼哀哉了,小青蛙會憐憫它嗎?它是否也感受到了一種生命易逝的悲哀?蔣蓉把所有的故事安排在一張樹葉的時空里,接下去小青蛙和小小飛蛾之間還會發生什么故事呢?那將是一個美麗的童話了。飛蛾的命運牽動著蔣蓉的心。她愛這個弱小的即將離去的生命,她要賦予它以美麗,哪怕是短暫的一瞬。她一共捉了一百多只飛蛾,放在小瓶子里觀察臨摹,她熟悉它們的每一根筋紋,她甚至能感受到它們的呼吸。最后的一只小小飛蛾就這樣定格在樹葉的底部,它是一只吟唱的蛾,周圍蛙聲如鼓,像十面埋伏;天已崩,地欲裂,它依然吟唱,永遠吟唱。當它終于不再是活生生的飛蛾而已經是藝術品的時候,一位記者和它發生了一個小小的誤會,在一個陶藝展覽會上,一位記者和它發生了一個小小的誤會,在一個陶藝展覽會上,記者用手拍打它,以為它是偷偷跑進這藝術殿堂來的不速之客。
《西瓜壺》花紋清晰可愛,瓜藤、瓜蒂塑成壺嘴壺把,從壺身與壺把的連接處斜出一張墨綠的瓜葉,兩朵嫩黃的小花,呼應出一片鮮活靈動的氣息。它永遠像一首田園詩,在被千萬次朗讀后依然翠綠如生。此壺現藏于宜興陶瓷博物館。
《月色蛙蓮壺》,一九八九年創作。這是一件段泥作品,以寫實手法把自然界的蓮荷、青蛙、昆蟲集于一壺。原宜興陶瓷博物館館長、紫砂文化專家時順華先生這樣評價這件佳作:“她巧妙地利用藕節組成壺嘴,荷葉梗與花梗絞纏扭為壺把,上棲一青蛙為壺紐,壺身為盛開之荷花,花脈清晰、自然靈動。童心和天趣是蔣蓉創作的主題,她具有捕捉美的瞬間的天賦才華,又有一手微型雕塑的過硬本領,善于把大自然中的美麗和生活中的情趣融入壺中,開創了獨具風格的“蔣氏陶藝”。
《石榴樹蛙壺》是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蔣蓉的第一件作品。依然是田園風格,但氣質愈顯遒勁與老到,彷佛一個田園的歌者,用純凈的音色唱出沉靜的前奏,溫暖的節律則貫穿壺的始終。石榴樹樁的壺身有深刻的年輪,在它的深處,童年的老水車咿呀可聞,還有彌漫的青草的清香。石榴則是青春的一個夢幻,里面深藏著年輕的欲望。樹蛙代作壺把,一個祖母級的老頑童被隆重推出,它和老樹樁或許有一個約定,什么戲法都玩膩了,它們便追求簡單。假如這是一個氣定神閑的早晨,空氣里所有的幽秘都可以讓山那邊牧童來解讀。譬如夢,譬如隱逸與歸真,譬如這世上所有的悲傷與歡顏,入定者必然如壺。
《束柴三友壺》尋找古人的感覺,在歲寒三友中尋找古人的幸福感,把君子之交淡如水實則濃于酒的涵義演繹得淋漓盡致。這是蔣蓉制作這件作品的初衷。柴扉出自深山,三友不約自來;有清泉煮梅,引古松虬枝,修篁幾殘而新竹涌動,虛靜難得,撫琴高山而托付知音。蔣蓉追求的是一種古厚而無火氣、素淡而無艷俗的格調。在色彩的把握上,她強調了一種純凈的溫厚,一掃浮麗之風。譬如鶴發童顏,癲狂中稚態可掬。與當年作品相比,此壺形態愈顯奇拙蒼勁悠遠的意境中增添幾許人間溫情,且有女性柔婉的意味。一壺兩杯對稱和諧,又有小松鼠上下呼應點綴。紅梅碧竹、褐松黃藤,將紫砂五色土演繹得淋漓盡致而大雅若素。有專家人物,蔣蓉一九九一版的《束柴三友壺》,已成為當代紫砂花器的名山寶典。此壺于一九九三年在一個拍賣會上被臺灣張姓壺迷以四十二萬元人民幣拍走,創造了當時紫砂單壺的歷史記錄。
《芒果壺》,創作于一九九一年。它以醉人的金黃色澤橫空出世。無技巧乃是最高的技巧,蔣蓉的制壺手法已悄然消隱于壺體的每一個細胞。《芒果壺》正是一部感恩生活的典章,它是尋常巷陌的一瓢一飲,是風雪驛站的溫暖胸懷,是九死一生之后的涌泉回報。蔣蓉相信,一切苦難在經歷了山重水復之后都會變成一種刻骨而溫暖的背景,人活下去需要這種背景,無論如何,人不能忘記對生活的感恩。《芒果壺》這部作品被香港茶具文物館收藏。
《紫砂壽桃酒具》 創作于一九九四年。其肥碩豐美、溫潤鮮活的造型以及老樹虬枝、蒼勁挺秀的儀態,技法則爐火純青。
《荷塘月色壺》,一九九五年問世。壺藝界和收藏界都非常轟動,人們驚異于一個七十六歲的老人心中,還珍藏著那么一片純凈的金色池塘,還能通過皎潔的月光和活潑的小青蛙來傳遞她的白發童心。無論壺體、紋樣、細部、結構、銜接、刻畫,無不清晰干凈,渾然天成。
《石榴壺》,這是蔣蓉送給自己八十壽辰的禮物,也是她一生中最后一件原創作品。蔣蓉的《石榴壺》不是她人生的謝幕之作,而是以少女般的激情,以絕唱般的傾注,對故園、青春、童心、夢&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表達的一種深深的眷戀。
時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藝術學博士生導師楊永善寫道:
她的作品大都是“象形”的,也有稱其為“仿生”的,這類作品的造型素材,都是取材于自然界植物的花葉和果實、根莖、枝干,經過概括、夸張、取舍、變形等手法的結合運用,形成了紫砂陶器不同的造型形態,藝術地再現了大自然中的美好形象。模擬自然,得其形易,獲其神難,在她的作品里,則充分反映了她對生活的一腔熱愛和藝術上的獨特風貌。
清華大學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工藝陶瓷學家張守智先生,在說到蔣蓉大師的時候,張教授是這樣評價的:
說蔣蓉是一代大家,不光是指作品,還指她的藝德。中國的傳統藝藝人,由于門派林立,之間多生歧見而相互詆毀。蔣蓉是我眼里極少見的寬容為懷的大師,她一輩子做花塑器,年輕時經常受到別人的歧視,她總是保持沉默,而她自己從來不去貶低別的藝術門類。她從不追逐名利,成名之后一直保持平常心,尤其難能可貴。所以她的作品特別真切、深情,是因為有受到世俗的污染“始終淡定從容的敘述,像長長的靜默的流水,蔣蓉帶我著走向她的苦難而開心的童年,她的潛洛鄉場,她的藍天白云、青草綠荷,她的龍窯煙云、作坊歲月。
作者說:我與一位八十七歲的老人一起穿越往事,尋找那些生活的遺珠,那些遠行的故人,那些被塵埃淹沒的感動,讓太多銘心刻骨的故事壘起一座高山。然后,猛然回首,一切都如潮汐般隱去,惟留下一個愛字。無論枯燈冷月、寂寞花開,那一片全心傾注的愛心始終不變。風雅與天趣,童心與嫵媚,都由此疊化,燦為荼蘼。就日常生活而言,愛是直覺,它發自人的內心;理智則是計較,心常惴惴,其情難真,其愛必偽。古人說多一份機心,少一份智慧,此之謂也。這樣說來,二百多件原創作品,其實就是蔣蓉老人留給這個世界的大愛。
六百年紫砂,風流人物如過江之鯽。一些人名聲隆隆,作品能留下幾何?蔣蓉的不凡之處在于,她從來就是清澈的,一生如荷如蓮,清氣如縷。聽似無聲而勝若有聲。
靜水深流。我覺得這句話最能概括蔣蓉。在靜美的水面上,你看不到波浪的涌動,但在水的深處,它則奔走如潮?!?br />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