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1-05-25 12:57:08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導語:他堅持傳統的回歸,但他并不墨守成規。 (但這是一種新的傳統,不是沿襲一種舊有的傳統模式。) 他的畫面細致入微,但他的視力并不好。 (是我想象的那種…去捕捉到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人們在他的筆下感受到了女性的美, 但他卻不認為自己畫的是美女。 (我畫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美女,那種雙眼皮,大眼睛…) 敬請收看《書畫名人錄》——工筆人物畫家何家英 1、解說:2003年8月,經過一年重新裝修的中國美術館再次開館,開館后的第一個大型畫展命名為《開放的時代》,這個展覽匯集了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以來中國畫壇上眾多杰出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其中有一張工筆畫作品《秋冥》,吸引了很多觀眾的視線,因為這張作品在十幾年前就在很多藝術雜志上發表。很多觀眾也正是通過這幅作品,知道何家英這個名字。 (美術評論家劉曦林帶我們來到展廳,介紹《秋冥》這幅畫) 2、解說:現任天津美術學院教授和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的何家英,祖籍是河北任丘人。他1980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并留校任教。當我們前往天津拜訪這位畫家時,他的熱情和平易近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向我們介紹了《秋冥》這幅畫的創作構想和他近期的一些創作。 (何家英拿出他的畫冊一張張講述)(何家英在教室給學生指導) 3、解說:何家英可以說是生在天津,長在天津,在天津讀的大學,又在天津留校任教。他的童年充滿天真和頑皮。經常和伙伴們一起到郊外的河塘去摸魚、抓螃蟹。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內向、敏感的氣質開始顯現出來,昔日的水塘變成了鋼筋水泥的大樓。而大自然的秀美卻深深地印在了這位少年的心里。 (作品《秋冥》) 4、解說:也許《秋冥》這張作品正是在某種意義上傳達了作者對往日的懷想和對未來的憧憬。秋天的樹林里安靜而賦有詩意,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淡談的憂愁,一位白衣少女促膝而坐,她在冥想什么呢?相信每個觀眾的內心深處都會有不同的答案。 何家英訪談:“我是渴望一種傳統的回歸,但這是一種新的傳統,不是沿襲一種舊有的傳統模式。…一些傳統優秀的東西不能失掉。” (古代工筆畫作品) 5、解說:在中國繪畫史中,工筆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到了唐宋時期達到了鼎盛時期。但隨著宋代文人水墨畫的興起,工筆畫開始走向邊緣。在其后的歷史長河中,工筆畫幾經沉浮,終于在20世紀80年代迎來了復興的曙光。在這個當代工筆畫的復興潮流中,從學院出生,受過素描造型訓練的一代年輕畫家成為主體。何家英就是他們中間的佼佼者。 (何家英工筆畫獲獎作品) 6、解說:在何家英的一系列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畫家從以前的政治和社會性主題,向人性的更深層發掘的痕跡。如1983年創作的《山地》和次年創作的《十九秋》,前者真實反映了勞動者的艱辛,后者表現了質樸無華的農村女子的青春之美。這種凝重的美與矯飾、造作的舞臺美相去甚遠,從社會學的角度已遠遠超出了單純的審美范疇。 (何家英談《十九秋》的創作經過) 8、解說:1985年至1997年,何家英又創作了《米脂的婆姨》《酸葡萄》《秋冥》《桑露》等一系列代表作品。這些作品不但確立了他在中國當代美術史中的地位。而且確立里了他以女性為題材的表現形式。 (何家英談女性):“以女性為繪畫題材,自古就是這樣,都是畫女性的多,因為作為女性,她是一種被審美的對象…我覺得表現女性更適合我。” 9、解說:何家英雖然在精神上強調一種對傳統的回歸。但他在一些技法和表達語言上卻引入了一些現代元素。他是用一種現代人的目光去關照傳統的。如他在表現少女的毛衣時創新地應用傳統石色顏料,突出毛衣的質感,他畫的女性,雖然在裝束上很現代,但卻保持著一種東方傳統女性所特有的,含蓄、內斂的氣質。 (何家英談技法和畫家修養):00:42“技法在繪畫中都非常重要,…但技法不是唯一的…。”00:57古典藝術中有一種高尚的人格…“ 上世紀末期,何家英開始更多的畫一些寫意人物畫。一方面是因為,他已從熟練地把握人物形象,上升到對人物精神特質的意向表達上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精力和視力已經不容許他有更多的“精耕細作”。他現在的視力是遠視加散光,畫一幅畫往往需要準備兩幅眼鏡,一幅遠視鏡,一幅老花鏡。只看他作品的人,很難想象,他那些嫻靜、清純而又細致入微的人物是怎樣勾畫出來的。 (何家英訪談意境):“畫寫意畫也欠了很多人情債…高的水平都是要講意境的…所以你的作品一出來,別人才有共鳴。”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