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1-06-05 11:42:47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冈拢保橙?,著名傳記作家、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輝到上海作協,就“民間檔案與歷史寫作”為題在小范圍作了演講。
李輝從他的近作《傳奇黃永玉》切入談起這個問題。黃永玉1916年出生于湘西鳳凰,是一位才華橫溢、頗具傳奇色彩的藝術家。他小學畢業卻成為藝術名家、“文革”中的貓頭鷹“黑畫風波”、
電影《苦戀》的主人公原型、創造集郵奇跡的1980年版猴票、領設計風氣之先的“酒鬼”酒瓶、八十幾歲創作長篇小說在《收獲》連載……
眾所周知,李輝主要從事傳記文學和隨筆創作,長期研究文藝界現代史料,先后發表《巴金論稿》、歷史紀實《胡風集團冤案始末》等論著,對蕭乾、沈從文、黃苗子、郁風、老舍、黃永玉等近現代文藝名家都有深入的研究思考。李輝特別注重對于史料的鉤沉和重新發掘,李輝與黃永玉有20多年的交往與采訪,搜集了大量的史料,經過慎重的考證,終成此著。我們注意到,這部書的名字是《傳奇黃永玉》,而不是《黃永玉傳》,李輝解釋道:“這不能算是一本嚴格意義的傳記,它更像一本介于傳記與評傳之間的散記?!睆臅r間上看,本書應是《傳奇黃永玉》的第一卷,而1976年之后的生平與創作,應是下一卷的主要內容。
講故事也要盡量有佐證
李輝說:“黃永玉是一個非常善于講故事的人,大家從故事中知道他很多事。我對他的傳記寫作如果僅僅停留在他講述的基礎上,無非就是把他的材料轉述。頂多就是大量引用,嚴重點可能是抄襲。作為我個人來講,原創性就差了,不是很有力度的傳記?!?nbsp;
傳主的年齡往往是個大問題。人們記憶猶新,前幾年李輝正是從文懷沙的年齡著手,還文懷沙的原貌。《傳奇黃永玉》從黃永玉的童年一直寫到1976年。但黃永玉青少年時期缺少史料,因此這部分以故事以敘述為主。盡管如此,李輝絞盡腦汁搜尋史料,比如黃永玉的年齡,李輝找到了1939年黃永玉從鳳凰到集美學校時的年級冊。又把黃永玉12歲時穿著童子軍裝照片與當年集美學校童子軍集會的照片中的服裝進行對比。證明黃永玉的回憶是正確的。
史料的發掘尤為重要
李輝認為,傳記要建立在史料的基礎上,如果史料沒有求證,寧愿采取一種不能確定的敘述口氣。有了史料要用來解讀傳主與某一個具體人物的關聯。比如黃永玉多次談起汪曾祺當年就看好他,在給沈從文的信說過,如果誰投資了黃永玉,一定不會虧。李輝對此將信將疑,因為覺得1947年的汪曾祺不到40歲,黃永玉30多歲,他怎么知道黃永玉后來在商業上的發展。李輝覺得這是有點吹牛,就一直沒有寫這段。一直到前年,找到了當時汪曾祺寫給沈從文的信。一共有七頁,還找到了當時汪曾祺為什么要給沈從文寫信的原因,才確定了此事。并從當年黃永玉的木刻成就,到受到左翼力量的批判,再到蕭乾、朱光潛、沈從文的被批判,一直到為何50年代后錢鍾書、蕭乾、沈從文,甚至包括曹禺,都在創作上收斂了很多。早年的豪邁、才華都受到了影響。一連串事件都串了起來。
以點帶面拓展考證
李輝以“黑畫事件”為例來說明借傳主的故事進而展開對某一時期某事件整體的考證與敘述。
“文革”中的1973年有個震驚全國的“黑畫事件”,那是因為國家財政的需要,讓一些原先“打倒”的老畫家作畫以換取外匯。然而不久又被認為是“文藝黑線回潮”,黃永玉的眼開眼閉的貓頭鷹被認為是對現實的不滿,被列在批判的首位。包括黃永玉在內的不少老畫家在回憶文章、自傳或接受采訪中都說“受到了點名批判”。然而,李輝并不人云亦云,而是翻遍了當時的主要報刊,竟找不到一篇點名批判的文章,更沒有盛傳的“初瀾”的批判文章,有的只批判,沒點名,甚至此事后來是不了了之。這是什么原因?這個情況一直到2008年,一份檔案在民間市場上出現,最后落到了黃永玉手上。這是當年于會泳寫給姚文元的一封信,四周寫滿了張春橋、江青、姚文元的批示。讀了這些批示,“初瀾”文章之所以“夭折”之謎應該說終于水落石出了。原來當時毛主席批評了江青,他們有所收斂。
李輝說:“檔案的妙處就是有很多這種信息是字里行間看的,如果沒有原件這個信息讀不到。”李輝感慨道:“這樣的一個檔案,在我們解讀一個重大歷史事件所起到的作用,遠遠超出我們用十個生動的故事,甚至一萬字的分析。這就是我為什么這么多年比較感興趣的,搜集各種各樣的檔案,能夠盡量把檔案串起來讀。”
寫到這部分,《傳奇黃永玉》關注的重心已經不僅僅是黃永玉一個人的遭遇,更是一大批藝術家的命運和一個特殊時期的歷史情形。除了當年的報刊、現在已經公開的文獻、當事人的回憶和訪談,李輝還搜集了大量的“文革”小報、批判材料匯編的小冊子、往來信件等等,從中找出歷史的脈絡,使得還原歷史情境的敘述能夠落到實處和細處。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