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5-17 11:37:02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 人大代表王西京的親民情懷
提起王西京,人們更多想到的是他的畫家身份以及他在繪畫藝術上的斐然成就。從王西京的畫里傾情表現的眾多歷史人物中,人們可以看到,王西京對傳統文化中中國文人的風骨精神有一種內在的難以割舍的情節。中國的傳統文人和有志之士,歷來都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現實中的王西京,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時刻也不敢忘記自己的責任,在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十年中,王西京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關心國計民生,提交了多份具有現實意義的提案。畫家王西京,在追求藝術理想的同時,更是兢兢業業地當好人民的代言人。王西京在全國人民大表大會上提交的議案涵蓋了法制建設、住房、食品衛生、基層文化建設等多方面關乎國計民生的問題。他仔細地傾聽人民的心聲和呼喚,忠實地表達人民的愿望和需求。這位親民愛民的知名畫家,用十年的切實行動,展現了一位現代藝術家的崇高情操和高尚情懷。
關注下一代教育問題
出身窮苦、曾靠在建筑工地做苦工的稀微報酬完成了自己學業的王西京,如今雖然已成為享譽國內外的知名畫家,但時刻不忘百姓的疾苦。說起農民工子女就學難等問題,王西京感觸良深,急切的心情溢于言表。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因為戶口的影響而無法正常就學、家庭貧困學生入學難、殘疾兒童接受教育受歧視的情況普遍存在。在一些農村地區,學校由于沒有經費,教師和學生在危房中上課,學校負債累累,教師工資無法正常發出,學生家長負擔過重,部分學齡兒童輟學在家等等情況,令王西京憂心忡忡,倍感沉重。為此,王西京根據自己了解到的大量事實,奮筆疾書,向人大提交了關于修改義務教育法的議案。在提案中王西京寫到:義務教育當時普惠性教育,每個適齡兒童都應當享受平等的義務教育權利;政府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向,要有利于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應當重點向貧困教育的農村和城鄉貧困學生傾斜,擴大義務教育“兩免一補”的范圍。王西京認為,義務教育的免費教育如果全國一步到位有困難,應首先免除貧困地區乃至整個農村地區學生和城市低保家
庭子女入學的雜費,讓義務教育這個涉及人群最廣、受益人群最多的社會公益事業真正實現沒有盲區。王西京還對修改刑法,增加刑事訴訟法管轄內容等法律的修訂提出了重要議案。十年中,王西京向全國人大代表委員會提交了多份議案,其中大多被全國人大予以立案。對于法律的人性化追求以及義務教育的普及等等議案的提交,其實是王西京作為一位人大代表對于人民利益的不懈追求。就像他用畫筆為人民群眾創造精神財富一樣,他用自己辛苦調研作出的議案實現著一個人大代表的價值。密切關注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狀態在房價飛漲的今天,歷盡生活艱辛的王西京深知普通老百姓要住上房子的不容易。他清楚地看到,住房商品化使大量需要解決住房問題的群眾被裹挾加入購買商品房的行列,相當大一部分中低收入弱勢群體家庭因為暴漲的房價而不堪重負,甚至有一些家庭被排斥在了市場之外。人民群眾對房價不滿,社會也因此出現了不穩定、不和諧因素。調研中他發現,經濟適用房因為沒有切實解決住房的分配和監督問題而出現了很大的漏洞,造成不該享受經濟適用房的人以此牟利;而另一方面,由于房地產商獲利少等因素,經濟適用房占住房供應的比例在原來就很低的情況下繼續萎縮,這一切,都在嚴重影響著群眾的生活。 針對這種情況,王西京提出了關于妥善解決城鎮百姓住房難的“三改惠民”方案。他建議國家宏觀調控的宗旨應該由原來的“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改變為“減輕人民負擔”。另外,他還提出,要把“成品房”作為住房供給原則;改變房地產開發商壟斷的局面,支持非贏利性社會組織機構介入住房房地產開發。 采訪中王西京說,百姓住房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是社會民生人權的大問題,住房負擔過重已成為危害民生的突出矛盾,應當重視,及早解決。只有實際的開展惠民活動,才是國家社會文明進步的具體體現。他希望在經濟適用房政策的基礎上加入“三改”的內容,建議可以選擇一兩個省市先行試點,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推廣。食品衛生、林業工人的生活狀況、福利、保障等等都是王西京關心的事,在他的意識里,群眾的事情就是他這個人大代表需要時時刻刻密切關注的事情。他為了這些事情實地考察、深入群眾,認真地作好議案。當好人民的代表,王西京從來不敢松懈。
思考人文資源的開發,造福人民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西安人,正如他在關于陜西人文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專著《開源》的序言中寫到的那樣:
“從小就浸潤在長安古城的文化圈子里,這里的一磚一石、一草一木,都深深的觸動過我幽隱的靈魂。”王西京對西安這個歷史積蘊深厚、人文資源豐富的古老城市和陜西這片孕育了中華文明的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這份感情,促使王西京思考著怎樣去把古老的資源從潛能轉化為顯能,從而利用其創新的能量去造福人民。 王西京深情地說,“常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秦地長安有著那么多的歷史遺存與積淀,有著那么多大自然所賜予的瑰麗景觀,諸如茂陵石刻、水陸庵壁畫、法門寺佛學、洽川濕地、太白冰川、黃陵風水、長安畫派、長安鼓樂、秦腔戲劇等,但總感到缺少開源浚流上的科學思路,缺少品牌打造的前瞻性創造作為,因而就安于現狀而坐困一隅的現象多有存在。”出于保護與開發好陜西的人文資源的責任感,王西京梳理出了許多在人文資源保護與開發上的死為火花與思路。 在黃陵開發建設的思考中,王西京特別注重祖庭圣地的文化靈氣。他認為,黃陵的建筑處處都應當暗含文化因素的存在,在具體的開發上要考慮到景觀、人文、風水與時代的協調,在詩化與哲理化的對立統一中,尋求生態建設上的最佳方案。在他的心目中,黃陵應該以一個古今中外相見長的現代化人文景觀圣地的形象崛起。王西京用他畫家獨有的詩情畫意,為黃陵的建設描繪出了一幅山水相融、歷史與現代交匯的畫卷。 對于西安中國文化博覽園建設的構想,王西京則很有氣勢地提出要打造陜西文化產業的新航母。他構想的建于漢宣帝杜陵塬上的西安中國文化博覽園,是一個具有前瞻性、獨特性和效益性,能夠綿延傳統、拓展新生活的品牌性皇家園林式產業園區,他希望建成后的文化博覽園成為古城西安的一個標志性亮點。 茂陵漢節的復活、古城林苑民俗村建設等人文資源的保護和開發,都是王西京東奔西走、臨界運思而成的智慧結晶。當他漫步在漢唐古跡,撫摸秦磚漢瓦,他奇特而綺麗的構想源源而出。對這個城市深沉的愛戀,對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的熱愛,使王西京在不停地思考。讓古老的資源煥發出新的光彩,給人民帶來實惠,使他的思考和思想想要實現的終極價值。 鐵肩擔道義,這也許是對王西京十年人大代表的最好寫照。“筆墨當隨時代”,是王西京作為一名知名畫家的永恒理想;淡泊名利,憂國憂民,以人民群眾的利益高于一切為原則,揮如椽巨筆,針砭時弊,諫言獻策,為老百姓“鼓與呼”,則是王西京作為一名人大代表的終極追求與使命。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