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5-28 11:01:42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黃河,大自然的神奇之作,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養育著一個偉大民族的生命意志和文化精神,見證著幾千年中華文明的行進歷程,也承載著炎黃子孫的無盡膜拜、感恩和眷戀。對于西部文化乃至中國文化,對于所有中國人,黃河,永遠是讓人心潮澎湃的主題。
9月中旬,陜西省美協主席、西安中國畫院院長王西京先生的巨幅力作《黃河攬勝》在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安裝完畢,進入公眾視野,引起了強烈反響。這無疑是陜西文化界的一大盛事。作為文化事件,《黃河攬勝》的面世,其意義是豐富、深遠的,有待多方面探討。本文只就畫作的藝術和美學內涵,結合對王西京藝術的理解,談談自己的感受。
在一般人眼里,王西京以歷史人物題材聞名于世。然而,對王西京藝術了解較多的人一致認為,他具有一種穿透歷史紛繁復雜的細節,抵達其文化本源的洞察力和表現力。王西京的歷史人物,從不局限于人物或題材本身,而是以個性的方式寫出人物和題材的共性內涵,也就是文化內涵。作畫的過程,也是主體自身追索和尋覓的過程,因而,他的歷史感悟始終以文化為靈魂、為核心,深切而動人。歷時3個月之久創作的《黃河攬勝》,正是這種追尋的又一次經典表述。
《黃河攬勝》的誕生,不僅使各界人士極為震撼,也使眾多熟悉王西京藝術的觀眾在震撼之余,又感到迷惑和難以置信。一個杰出的人物畫家,何以能在3個月內完成以黃河為主題,超邁古人的壯美畫卷?如果我們追溯一下王西京的幾幅重要作品,就可以發現,黃河主題是畫家幾十年來心念所系,心存敬畏而未能充分表述的宏大主題。1981年《魏武觀?!分泻棋Z鳴的大海,也許是大河意象的雛形。1989年的《黃河之水天上來》,給人以無比壯觀的沖擊感。2004年的《春潮》則以更大的尺幅、更強的寫實性展現出洶涌無垠的海景。海景的象征意義是豐富的,風起云涌的時代浪潮、生生不息的民族生命、領袖人物的廣闊襟懷,都融入在大海的禮贊中。王西京顯然是具有河海情懷的人,唯有這樣的激情氣質,才可能完成《黃河攬勝》。
長20米、高10米的巨幅力作《黃河攬勝》,幾乎是對山水畫體量極限的挑戰,體量超越了中國歷史上所有著名的長卷和巨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石魯的《山區修梯田》、傅抱石和關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所創造的體量之美,在王西京藝術體系中得以超越和刷新。體量巨大,是很多雄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共同特征,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巴特農神廟、我國的長城和兵馬俑,無不如此。在審美意義上,體量巨大往往伴隨著崇高感,而黃河之美,正是崇高美的一種完美體現。由此可知,《黃河攬勝》對體量的強調,既是主題的內在要求,也反映出畫家對主題的深刻把握。
《黃河攬勝》的創作歷時3個月,所謂3個月,基本上是操作層面上的時間統計。作品的巨大體量(連浪濤飛濺起的水珠,都有拳頭那么大),使畫家在創作中經受了外人難以想象的艱辛。站在200平方米的空白畫布上,一片混沌,讓人有茫然而無所適從的感覺。創作過程中,如果要較好地審視全局,畫家要從6層樓那么高的高度俯視,而這個時候,又很難看到具體效果和細節,只能訴諸想象和記憶。通常意義上的視知覺,在這種情況下,是無法把握全局的,即使對于王西京這樣有幾十年創作經驗的大畫家,這種巨幅創作也是對才情和毅力的一種嚴峻考驗。3個月里,王西京每天辛勤勞作8至12個小時,疲憊不堪、渾身酸痛,年輕的工作人員都覺得吃不消,對于年過花甲的畫家來說,這種強度幾乎可以說是可怕的。
“大”是中國古代美學對崇高、壯美的一種描述。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孟子說,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真正意義上的大,不只來源于大的尺幅,更來源于宏大的氣勢和內涵。對巨大體量的掌控,要求有精湛的技法,更要求有博大的胸懷和充沛的情感。技法掌控與內在情感的高度統一,是創造雄渾崇高之美的前提。只有大的尺幅而無充盈的氣勢,會讓人覺得呆板、牽強、了無生氣。《黃河攬勝》掌控大格局的冷靜和準確無疑是令人驚嘆的,王西京又一次表現出超絕的激情和創造力,昭示著當代美術創作的無限前景。
與畫家其他作品相比,采用丙烯顏料也是《黃河攬勝》的顯著特色。1918年,徐悲鴻曾經指出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對藝術家創造才能的制約,“中國之物質不能盡術盡意”。作為改革中國畫的先驅之一,徐悲鴻是從中西美術比較的角度來看待中國畫的物質材料的。其實,就材料本身而言,每種材料各有其優勢和局限性。王西京采用丙烯材料,出于多種因素的考慮。丙烯材料的濃厚、鮮潤和多彩,可以創造出水墨和國畫色無法達到的寫實效果,更利于大體量作品的創作,也更利于黃河主題和意象的充分表達。當然,丙烯顏料有利于作品的永久保存,也是原因之一。
在保留傳統規范和意蘊的前提下,推進中國畫的現代性探索,是王西京多年努力的一個重要方向。這種探索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表現在這一時期的一系列作品中,如《魏武觀?!罚?981年)、《阿Q畫押》(1982年)、《遠去的足音》(1984年)、《坐到黃昏人悄悄》、《蒲松齡》、《賞月圖》(1989)等等。在此基礎上,結合畫家90年代至今的眾多作品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王西京的現代性探索大致表現出三個方面的特征:表達現代情感、強調視覺沖擊和尋覓崇高之美。不可思議的是,在進行這一系列探索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畫家并未背離傳統中國畫的審美標準,在很多人眼里,這幾乎是無法實現的??梢钥闯?,《黃河攬勝》在很多方面,延續了畫家的這種探索。
巨大的體量、高度的真實感、凝重而飛動的氣勢,使《黃河攬勝》呈現出壯闊瑰麗的視覺之美。如果說在以往眾多作品中,王西京對崇高境界的表現由于多層面的藝術追求受到了一定牽制,而在這幅巨作中,畫家獲得了充分的表達自由,崇高之美的顯現,幾乎擺脫一切束縛,達到了動人心魄的程度。雄渾壯美的飛瀑裹挾著雷霆萬鈞之力自天而來,發出令人暈眩的轟鳴。水霧浪濤,在一個永恒的瞬間形成云煙飄渺的勝景。這種美是無比真切的,是震撼人心的,既是黃河的魂魄,也是中華民族的魂魄。畫家夢寐以求的史詩性,終于在力與美的共生中得以出現。
當代中國畫創作中,宏大主題創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也遇到了一些棘手的問題。寫實與寫意的關系即是其一。強化對象的真實感,也許會削弱主題的內涵和作品的氣韻;重視主觀闡釋往往又導致遠離對象的真實,都會影響主題的表達和畫作的感染力。王西京有豐富的主題性創作經驗,對此有深刻體會?!饵S河攬勝》在這方面的處理,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通過局部和細節的寫意來實現高度的寫實感,是王西京的一貫方式。這種方式對于《黃河攬勝》來說最為恰切,景觀的美與內涵的美以一種自然的方式融為一體,渾成、大氣,絕無雕琢堆垛之感,標志著畫家對寫實與寫意關系的處理達到了新的高度,也體現出畫家對自我風格的進一步深化和醇化。
《黃河攬勝》的寫意特色是不應該被忽視的。丙烯材料的采用,大幅度提升了畫作的真實感,同時也使寫意獲得一種新的空間。王西京認為,中國畫的寫意,是對技法風格的描述,也是對創作態度的描述。在描述創作態度時,“寫意”與“詩言志”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所以寫意并不是水墨的專利。以寫意的方式運用丙烯材料,筆觸和肌理呈現出鮮明的筆墨趣味,使《黃河攬勝》依然屬于中國畫范疇,但又具有油畫的質感、沖擊力和色彩之美。畫家正是以這種“寫實的寫意”向我們展現著黃河沖決一切的偉力,展現著民族精神的雄健和充實,也展現著民族歷史的壯闊波瀾。
表面上看,《黃河攬勝》在題材、畫科、材料等方面與畫家以往的作品不同,是有著高度景觀真實感的山水畫,但其態度依然是寫意的,內涵依然是文化的、歷史的,凝結著畫家對民族文化與歷史的深邃觀照和激情表述,而且主題本身以及畫家對主題的深刻把握,使得這一表述更為直接、純粹和自由。歷史與文化的觀照往往呈現出一種共性,因之而產生的精神啟迪和情感沖擊也帶有共性的特質。這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我們對王西京藝術個性的真切了解,其實,就《黃河攬勝》而言,若無貫通中西的視野和魄力、深沉而強烈的內在需求、縱心獨往的藝術探索,內涵的表達是無法實現的。很多人在感動于畫作內涵的時候,不由自主地忽略了內涵表現的個性方式。這對于王西京藝術的研究是不利的,但這種感染力本身已經說明畫家的藝術高度。
仰望這幅巨作,人的精神世界沐浴在黃河飛瀑的恢弘和強勁之中,融入一種忘我之美。黃河之力的映照,使個體生命感到自身的有限和渺小,又領悟著自身的偉大和永恒。史詩之壯麗、交響樂之雄渾和自然之大美交匯交融,生成一種澡雪精神的神奇力量,讓人覺得自我靈魂與黃河的美及黃河所象征的民族精神,是如此的血脈相連,無法割舍。因而,讀《黃河攬勝》,感動我們的絕不只是畫家的才華和心血,更有畫家寓于其中的,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摯情感。
自我表現與純藝術追求是當代美術創作的一大趨勢。這種趨勢的合理性當然是毋庸置疑的,有利于主體的解放,也有利于避免藝術自身的異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當自我在藝術表現中被絕對化而高于一切時,藝術的外延往往急劇縮??;審美功能極致化的代價,可能是社會功能的后退或缺席。因而,過于強調藝術的形式與審美層面,而忽視其與社會人生的實際關聯,忽視主體情感與人生感悟的藝術性表達,也會從另一端削弱藝術的力量。從這個角度來看,《黃河攬勝》鮮明的人民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作品的經典性,構成了藝術美之外,畫作凝聚力和牽引力的另一源泉。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