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6-30 10:35:31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1990年楊之光赴美國格里菲斯藝術中心進行研究工作。期間,他先后在美國密蘇里州及康州的大學講學,并在美各地采風。期間他的畫風及作品內容中開始呈現“美國色彩”。
用他自己的話講:“用八大山人高度概括的手法,用傳統書法的筆墨技巧,再融入西方的色彩經驗,就形成了我訪美作品中沒骨畫的特色……”
在此上海馳翰4月27日春拍北美征集的楊之光作品380號《康州雪景》、381號《優山美地》、382號《春眠不覺曉》、441號《Pill教授》都是這一時期訪美作品,另兩幅作品442號《搖籃曲》和443號《蘇婻木吉》同樣精彩。
《搖籃曲》作于1994年,楊之光結束了他的邊陲寫生生涯,又經過西方美術的浸潤,對于人物畫更有自己的一番的見解。相比于同時期表現藏區生活的畫作,楊之光始終信奉《文心雕龍》中的兩句話:“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并將其視作自己繪畫創作的座右銘,自覺地把筆墨的發揮受控于形神關系的理解,并始終把東方的寫意與西洋的寫實指向一個理想的契合點。
此幅大面積采用了沒骨法的畫法,嬰兒紅潤的臉色、搖籃上被子的褶皺、小狗毛色之間的轉變都細膩而自然,這種畫法將運筆和設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所畫物象造型準確,生動逼真,一揮而就。著色上借鑒了西方油畫的著色,使得這幅作品即有油畫的意味,又不失國畫的技法,可謂楊之光推陳出新的一幅佳作。傳神阿堵理精深,能放能收重在魂。借鑒古洋尋我法,平生最忌食殘羹。這首楊之光的自白詩句,正表明了他鮮明的藝術旗幟。
此幅名為《Pill教授》的人物畫以側面造型入筆:頭部用墨洗練,發色和胡須著色豐潤;臉部略施淡彩,并以西洋畫光與色的技巧,強調明暗體面,濃淡變化更給人以紅潤、淡雅的感覺,膚色細膩而逼真;肩扛的三腳架照相機,以細墨勾勒輪廓,通過墨色濃淡表現質感;身穿工裝服,背著背包,笑容可掬,將沒骨法和傳統人物畫法相結合,突出表現人物層次和人物性格化。將一位在保護區采風歸來的教授心滿意足又氣定神閑的氣度表現得淋漓盡致。
楊之光的動物畫是他人物畫外的延伸,而不是閑余的玩筆。這幅《休憩圖》以海鳥為主角,正埋頭在羽毛中小憩。先以簡筆勾勒出海鳥的大概輪廓,然后以沒骨法渲染羽色的濃淡。特別是獨立的腳掌,一筆蘸墨而成,輔以細細的關節,形象有力。左邊綠色舒展的枝條為背景,渲染了靜謐祥和的安睡氛圍。最后題以“春眠不覺曉”,詩畫互補,意境深遠。楊之光教授認為,無論是畫花草還是動物,都應該當做畫人來看待,所以這幅畫中的海鳥也是有個性、有靈性的。
《優山美地》取自晨曦時分的山間景致,是一幅水墨和西洋畫光影結合的佳作。近處的松林雖墨色濃重,然用墨準確自然,層次分明。細細看之,背光處又似染上了一層赭紅色。在晨曦的光影下,遠處的的松林透著淡藍色,再看近處的林間平原處,似飄著一層藍色的晨霧。從內容上說,整幅畫取材新穎,表現美國山水;技法上,將中國水墨畫和西洋光影結合得恰到好處,寫實和寫意相兼顧。
楊之光不僅注重畫技的提高,題材也是新穎多變,涉獵廣泛。此幅《康州寫生》區別于傳統山水的小橋流水、巨松山川,新風撲面。說是寫生,反而以傳統的筆墨來表現美國雪景。在技法變現上,通過西洋透視和素描經驗,講究立體造型和引入水彩畫光色,將遠處停著的轎車和雪后的房屋的質感通過水墨表現了出來。近處大片的雪景和遙伸著的紙條黑白相應。整幅畫色彩冷暖變化,相得益彰,展示了畫家深厚的西畫學養和嫻熟的中國畫水墨技法,強調了畫者“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努力創造山水的新面目的志向。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