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7-03 15:22:10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十七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位一體”的總體戰略布局出發,從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發,對文化建設作出了新論斷,提出了新要求,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黨的重要任務提了出來,并向全黨發出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號召。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在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的進程中,增強中華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和影響力的決心和信心。作為藝術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責任重大,我們要響應黨的號召,為實現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貢獻。
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動力。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不僅能推動人民文化生活的進步,更能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質,鑄就時代風尚,打造國家“軟實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面對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熱切愿望,面對社會文化生活多樣活躍的態勢,我們必須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更好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
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文化是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的反映,同時,又能深刻影響經濟、政治、社會生活。歷史上,每一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期,往往也都是文化繁榮興盛的時期。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文化以經濟為基礎。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必然會給文化以滋養,給文化大發展提供機遇,帶動文化的蓬勃發展。而文化的發展又必然反饋到經濟,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開辟道路、提供動力。改革開放29年來,我國經濟社會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為文化的發展繁榮提供了廣闊而豐厚的土壤,這在客觀上要求文化要有一個大發展大繁榮,同時也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機遇和基礎。
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文化已經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標志,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十七大報告從五個方面,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提出了新要求,其中就包括文化方面的要求:“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我們所要實現的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既需要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也需要豐富健康的文化生活。現在,人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全社會求知求樂求美的愿望更加強烈。與之相比,我國文化發展的總體水平還不高,與經濟社會發展還不相適應,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還不相適應,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就迫切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大文化建設力度,推進文化的發展與繁榮,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而努力奮斗。
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顯著標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旺發達,必須有強盛的經濟、昌明的政治和繁榮的文化。中華民族要實現的偉大復興,也應該是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復興。如果沒有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也就談不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首先,最根本的就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抓緊抓好,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一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靈魂,是當今中華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本質性標志。其次,要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鞏固全體人民團結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第三,必須重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與創新,重視對世界各國優秀文化的引進、借鑒與吸收,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第四,必須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煥發廣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創新的積極性,使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充分釋放、文化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使當代中華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高等藝術院校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輻射源和示范地,在文化建設的多方面任務中,尤其是在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中華文化,創作更多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培養藝術人才等方面,責任重大,今后,學校將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實踐,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一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二是大力推進十七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三進”工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筑青年學生的強大精神支柱。三是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創新。更新教育觀念,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注重培養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創業、就業“四個能力”,努力培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創新人才。四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學校發展與廣西經濟文化發展相適應,以服務求發展,以貢獻求支持,始終把為經濟文化發展服務擺在我們辦學的重要位置,優化學科專業設置,使得我們藝術人才培養的規模、結構、質量能更好地適應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建設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需要。五是進一步推進、活躍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研究、傳承、藝術創作和文藝表演,繼續打造、弘揚“漓江畫派”等文化品牌,弘揚中華文化,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以多領域的豐碩成果,為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