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7-05 09:20:43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編者按:近日,比利時尤倫斯夫婦宣布將在2011年4月通過蘇富比拍賣行拍賣其收藏的106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作為中國當代藝術大藏家,尤倫斯夫婦的“拋售”,造成了當代藝術收藏界的恐慌。在恐慌的情緒下,高價作品極度貶值、當代藝術市場崩盤的留言也開始到處彌散。不可否認,這種信息的傳播背后有惡意的中傷或是因為恐慌帶來的慌亂。但在這個現象背后,我們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藝術市場是不是真的存在問題,那些空洞化、符號化的作品是否能夠承擔天價的價值,哪些藝術家和作品才是真正支撐藝術市場的未來。
作為傷痕美術的代表,何多苓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出名。正如同他的作品給人以優美、清雅、高貴的感覺,在日常生活中的何多苓是一個非常低調的人。對于熱鬧的潮流,他始終選擇“遠距離”的思考,而他主要精力都用于了藝術創作和思考。也正因為低調,何多苓并未頻繁出現在大眾與市場面前,但他的藝術和本人仍然得到了社會的承認。而他繪畫價格雖然一直平穩保持一定價位上,但由于缺乏推廣,并不能夠真正呈現他在當下中國當代藝術格局中的地位。
此外,相比較舊作,無論是從繪畫技術還是思想,何多苓近年來的新作顯得更為成熟。2011年5月8日,以展示何多苓新作為主 “何多苓:‘士’者如斯”將在上海美術館舉辦,此次展覽由領升藝術機構主辦,范迪安作為學術主持、歐陽江河作為策展人。相信這些飽含了何多苓心血與畢生思考的新作必將為當代藝術界創作帶來新的可能,而這些作品在藝術市場中也必將得到良好的回應,因為只有真正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才能夠在未來支撐藝術市場的發展。
畫廊參與夯實收藏基礎
畫廊對于何多苓作品的關注,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期,當然在這一時期國內畫廊仍處于幼稚期,擔任主角的是海外畫廊。這一時期關注何多苓作品的海外畫廊,分為海外華人圈的畫廊如香港地區的畫廊,此外還有歐美地區的畫廊。這些畫廊的參與,初步建立起何多苓在海外的畫廊銷售渠道和價格體系,也是何多苓對外市場拓展的重要平臺之一。
進入新世紀,國內畫廊業進入了加速發展的新階段。作為藝術品市場中的一級市場,國內畫廊一方面具有藝術推廣的重要功能,一方面也為藝術家深植本土市場而拓展市場空間獻計獻策。在與國內畫廊的合作上,藝術知名度高、公共收藏率先啟動的藝術家何多苓很早就引起北京、上海等地畫廊的目光,其中階段性地代理過何多苓作品的畫廊主要有上海地區的藝博畫廊、視平線畫廊,北京地區的環碧堂畫廊。這些畫廊針對何多苓作品的經營策略主要是通過舉辦個人畫展的方式,2000年以來何多苓多次在這些畫廊中成功舉辦個人畫展并出版個人畫冊,由于何多苓嚴肅認真的合作態度,這些展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這些在商業機構中所舉辦的學術性展覽,也引起了國內外收藏家的廣泛關注,作品購藏情況也達到了空前成功的程度,遂成為國內畫廊市場中的成功范例。
進入拍賣導致熱點聚焦
90年代初期中國油畫才開始進入藝術品拍賣的市場領域,由于何多苓藝術業已建立起來的廣泛影響力,所以其作品也隨即成為了中國油畫早期拍賣活動中的熱點聚焦。早在1994年,何多苓“彝族風情”系列作品中的《火把節的黃昏》就出現在拍賣市場中,這件作品曾參展1994年何多苓中國美術館個展,故而吸引了收藏家的廣泛興趣,當時以10.12萬元的高價成交。這個價格既是何多苓作品拍賣的起點價格,同時也成為了當代中青年藝術家作品拍賣市場的標竿價格,最終也為當代中青年藝術家搶占拍賣市場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隨后的90年代,何多苓作品共有8件作品在拍賣市場中陸續亮相,5件成交,成交率達到了63%,這在當時的拍賣活動中位列前茅。在價格方面,1995年、1996年何多苓彝族系列作品《少女與馬》和《打黃傘的女人》,先后在中國嘉德“油畫雕塑專場”中成功拍賣,均以13.2萬元的價格成交,繼續維持了拍賣價格的高位運行。
行情的高位展開
2001年到2004年,是何多苓作品行情發展的第二個階段。何多苓作品在拍賣市場上數量明顯增多,而價格也有了明顯的走高趨勢。在這4年里,何多苓共有24件作品上拍,成交16件,成交率為66.67%,成交額達到了320.28萬元,作品的均價也達到了20.01萬元,相比90年代的拍賣價格呈現出1倍以上的增長幅度。其中,2001年中國嘉德秋季拍賣上拍的《今夕何年》(1992年創作),是何多苓90年代創作中的名作,也是當場拍賣圖錄封面,引起市場的激烈競拍,最終以41.8萬元的高價成交,創出了何多苓作品在拍賣市場的當時最高價;而在中國嘉德2003年春拍專場中何多苓與艾軒合作的《第三代人》,又以55萬元高價成交。何多苓作品拍賣紀錄在兩年之內連續被刷新的事實,充分表明了購買力對于何多苓作品的強烈熱衷。此外,何多苓80年代創作的“彝族風情”系列作品在當時的拍賣市場中也引起了廣泛的好評,拍賣價格呈現持續的增長,如中國嘉德2001年春拍專場中的《坐在山旁的女人》,以30.8萬元成交;中國嘉德2002年春拍專場的《向樹走去》,以27.5萬元的價格成交。而在整個90年代,這類作品的拍賣價格仍普遍處于15萬元的平均價格線,其價格增長已近2倍。
行情整體增長中的高價表現
2005年到2006年,是何多苓作品行情的快速發展期。這種發展趨勢基本與中國油畫和當代藝術品市場的整體走勢相一致。2005年何多苓作品有44件作品上拍,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上拍量的增加并沒有影響何多苓的作品成交率,41件成功拍出,成交率達到了創紀錄的93%,市場對于何多苓作品的追捧程度可見一斑。在這一年何多苓的拍賣總額也首次突破千萬大關,為1411.85萬元的成交額,拍賣均價為34.43萬元,平均增長了72%。其中,中國嘉德2005年秋季拍賣專場中的《小翟的肖像》(1997年創作)以101.2萬元的高價成交,單價首次突破100萬元大關,是何多苓作品參與拍賣以來最具里程碑式意義的價格,同樣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同件作品曾在中國嘉德上拍過,結果卻是未能成交。此外,何多苓2000年之后創作的“躺著的女孩”、“嬰孩”和“舞者”系列作品也開始較多的在拍賣現場出現,雖然在一般意義上新作往往會受到買家的忽視,但是從這些何多苓新作的拍賣結果而言,情況則恰恰相反:這類作品的絕對價格只是略低于平均價格,但是其中的精品仍不斷創出高價,如何多苓的《母女》(2005年創作)就以74.78萬元高價成交。
何多苓作品在2006年的全年上拍量達到了102件,成交了73件,成交率依舊保持在71%的水平,成交額繼續擴大為2922.37萬元,作品均價繼續增長至40.03萬元。其中,北京華辰2006年春拍的《空間》(1999年創作),堪稱何多苓作品《小翟》的姊妹篇,是何多苓創作生涯中的又一件力作,作品最終以220萬元高價成交。同樣值得關注的是2006年何多苓與艾軒合作的《第三代人》再次在拍賣市場亮相,創下了高達330萬元的成交紀錄,這件作品在3年之內價格上漲了445%,其上漲幅度引起市場的廣泛關注。此外,何多苓的新作系列如“嬰兒”系列作品,也受到了藏家的追捧,北京華辰2006年秋拍的《麗麗》(2001年創作)即以46.2萬元的價格成交。
階段性的行情高峰
2007年至2008年是何多苓作品行情的階段性高峰期。2007年何多苓作品的上拍量出現縮量,反映了賣方惜售等待高價的心態。上拍量雖然減少到了71件,成交率仍為73%,而成交額卻依舊達到了2472.12萬元,作品均價也依舊達到了47.54萬元。2008年的春季拍賣是中國油畫和當代藝術自2006年以來的行情高點,這同樣具體反映于何多苓的作品行情之上。北京翰海2008年春拍賣的《小翟和龍舌蘭——向弗里達致敬》(2007年創作)以408.8萬元成交,創出了其作品拍賣的最高紀錄。
2008年秋季拍賣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波及影響,作品價格紛紛出現不同程度的向下調整。雖然受制于整體環境的影響,何多苓作品行情也呈現一定程度的調整,如2008年何多苓作品的全年上拍量降至49件,但成交率仍保持在70%以上。其作品的價格表現也相對穩定,35件拍品的總成交額仍達到了1952.74萬元,尤其是其作品的均價不跌反升,達到了55.79萬元的水平,仍增長了17%。此外,何多苓的《向樹走去》(1989年創作)再現于2007年北京保利拍賣專場,以231萬元成交,較2002年中國嘉德27.5萬元的成交價,5年增長了740%;而《窗前的女人》也在北京保利以212.8萬元成交,成為了全場拍賣的亮點之一。
行情回復中的重要支撐力
2009年至今是何多苓作品行情發展的第四個階段。由于中國油畫和當代藝術市場整體行情出現調整,賣家流露出明顯的惜售情緒,因此自2009年至今只有28件何多苓的作品上拍。其中,成交數量為19件,作品均價仍高達47.6萬元。而在2010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行情已經出現局部性的轉暖,其中何多苓作品個人行情的率先回復即是其中的重要支撐力。具體情況是,在2010年春季拍賣市場中何多苓有3件作品的價格超過100萬元,其中的《小綠人》(2008年創作)、《躺著的女孩》(2007年創作)均屬于其新作的系列,分別拍出了112萬元和145.6萬元的成交價格。
后市發展得到廣泛認同
基于何多苓作品市場的歷史事實,尤其是在行情波動期的突出表現,其后市發展已得到了廣泛的認同。這樣的判斷主要來自于,1、何多苓作品具有有良好的公共收藏紀錄,2、海內外一級市場中有為數眾多的“粉絲”型藏家,收藏力量堅實可靠,3、何多苓自身創作嚴肅認真,反對“批量生產”,從來不會為市場而創作,4、近期基于何多苓創作的藝術價值判斷而開始介入的收藏機構,將進一步降低其作品市場炒作的風險,對其作品價格的未來走向起到明確的引領作用。而從藝術家的角度而言,對于自己最新的創作何多苓是這么看的:“在我看來,中國收藏家的審美趣味還是喜歡非常寫實的。所以,實際上大量的藏家還是比較喜歡我過去的畫,因為精細得多,所有的角度都畫到了,而不像現在有些地方都是虛掉的。我覺得這很正常,因為這是社會文化現象的一部分,但隨著時間的前進,我想很多人會越來越接受別的東西。”這段話也充分顯示出了藝術家的洞見、自信和前瞻性,而依據歷史的經驗,這樣的藝術家往往是最值得我們持續關注的對象。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