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8-13 08:23:56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工藝美術家。
湖南省瀏陽縣(今瀏陽市)人,1889年7月生于瀏陽永和一個伺農家庭。因經濟困難,僅讀過半年私塾。13歲開始學習雕刻瀏陽菊花石。吃苦耐勞,勤奮好學,很快掌握了菊花石雕的一般技藝,自立門戶刻石為生。1910年,他21歲時所刻《仿古假山》,在1912年南京南洋勸業會展出,獲兩枚獎牌。1915年刻制《梅菊瓶》、《梅蘭竹菊》兩幅橫屏,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牌獎,被譽為“全球第一"工藝品,為民族工藝界爭得了榮譽。他開辦了全球一菊花石作坊,產品遠銷日本和歐美各國。抗日戰爭中,作坊遭遇劫洗,藝人改行星散。他只好以種菜養豬糊口,但仍從事菊花石雕藝術。新中國成立以后,菊花石雕業喜獲生機。1956年參加湖南省工藝美術藝人會議,備受鼓舞,出面邀請7位藝人,設立瀏陽全球一菊花石生產合作小組,并出任技術指導。生產出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菊花石工藝品,受到社會的歡迎。1961年調到湖南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研究和培訓工作。同時仍堅持操刀刻石,進行工藝美術創作。1972年瀏陽新建菊花石藝廠。他雖已年逾八旬,仍常回縣里傳授技藝,指導生產。
菊花石是永和河床巖層中帶白色的天然菊花方石,清乾隆末年發現,作為石雕原材料,成為瀏陽特產。他從藝85年,主要致力于菊花石雕。共刻菊花石1600余件,情趣生動,各具神態。其中《和平花》、《蟹藻花》、《秋菊傲霜》等作品在全國展出,《石菊假山》、《爭艷》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南廳。《金雞踩菊》、《石菊吐艷》等,曾在數十個國家展出。93歲高齡時創作的《金鳳拂菊引彩蝶》,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優秀創作設計獎。他畢生從事菊花石雕藝術實踐,發展了菊花石藝,在理論上也有所創新。他主張相石取材要堅持三為主原則,即構思以花為主,因材施藝;造型以形為主,借形下勢;去雜以質為主,化瑕為瑜。在技法上,從線刻、浮雕發展到平面圓雕至立體多層雕、立體樓空雕,并創制尖平、斜平二鑿,以克服石質硬脆難以精雕的困難。在菊花石藝術品類上,淘汰粗率實用品,保留欣賞實用品,發展多姿多彩欣賞藝術品及裝飾品,使菊花石雕成為中國一項獨具特色的藝術精品,豐富了民族藝術長廊。
他曾任湖南省工藝美術學會名譽會長、湖南省美術家協會顧問,湖南省政協委員,榮獲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稱號。1987年10月在長沙病逝,終年98歲。
選自《二十世紀湖南人物》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