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11-19 16:33:09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嘈雜喧鬧的小城,簡易逼仄的樓道,身背大畫筒的覃仕泉一身閑散的裝扮出現在記者的視線。他身材高大,濃眉闊鼻,眼神寧靜,言談舉止充滿了藝術家特有的率性與灑脫。 大疊的宣紙上,神態各異的人物,打漁鼓、吹嗩吶、玩蟲逗鳥、修鞋補傘,個個生動形象,躍然紙上,活脫脫勾勒出一幅幅沅澧市井民俗的風情畫卷。這是覃仕泉平日的練筆之作。 “他是藏在我們小縣城的珍寶。”臨澧縣文化局辦公室主任邢忠明這樣介紹。去年12月,覃仕泉的繪畫作品入選了《新中國國禮藝術大師·精品六人集》叢書。據稱,該書將為中央和有關部門及駐外機構選擇國務禮品提供參考。全套叢書遴選了中國當代藝術界頗具代表性的60位藝術家,藝術種類涉及書法、繪畫、陶瓷、雕塑、民間工藝等,其中,全國國畫入錄僅此6人。 如此看來,把覃仕泉稱為常德一寶,亦不虛言。 其實,覃仕泉藝術之途頗為坎坷。“以前犁過田,種過地。”這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聲稱自己并非科班,只是個農民出身。“小時候家里窮,買不起紙筆,就用燒過的炭木棍在地上畫。”“偶爾得些做爆竹的廢紙練筆,都是很奢侈的。” 沒有師承,最初的臨摹就是當年鄉村常見的小人書,一遍又一遍,執著且癡狂。至今,覃仕泉的腦海中仍刻印著這樣的畫面:鄉村的夏夜,燈光如豆,一少年從灶孔里扒拉出來炭塊,在稻草制成的火紙上瘋狂地畫著,赤裸的背上滿是汗珠和蚊蟲叮咬過的紅坨…… 1974年,高中畢業的他沒有擺脫回家種田的命運。繁重的體力,單調的勞作,覃仕泉不輟的筆,有了更豐富的內涵,是對理想的寄托,也是對命運的抗爭。 兩年后,他的一幅套色連環畫《戰斗英雄》參加了市里的一個畫展,這是他的處女作。也就是那一天,他揣著20元錢,第一次離家百余里,見識了外面的世界,踏上了新的人生里程。 1979年,繪畫上小有成就的覃仕泉踏入了縣文化館,他做過電影放映員,畫過電影海報,搞過舞臺美術。盡管事情繁雜,但畢竟與文藝有關。他的藝術之路也由此順達通暢起來。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他創作的連環畫《三國》由湖南少兒出版社出版,全國發行10多萬冊,由此一發不可收拾。據說,他不僅畫了我國的四大名著,也畫了雍正、曾國藩等歷史人物,出版的作品堆起來有半人多高。 不過,這些對于覃仕泉而言,只是他藝術成就的一塊堅固基石。 九十年代后期,覃仕泉開始主攻國畫人物創造,在給自己的創作思路定位時,他發現自己腦海里涌現更多的,竟是兒時豐厚的記憶:停弦渡的臘鼓、正月的夜龍、舊茶館的漁鼓以及新嫁娘熱鬧而逶迤的隊伍…… 那些湘西北特有的鄉風民俗,成為他浸潤在骨子里的本土文化情結。“就像嬰兒從娘肚子里帶下來的胎記,割不去,舍不掉。”覃仕泉說,“我只想由衷地表現它們,只想用繪畫像寫日記一樣把它們記錄下來。” 于是,覃仕泉開始用生動的筆觸撫摸這些溫暖的印象,那些世俗的、樸素的、草根的本土文化,那些原始的、自然的、本能的生命表現,通過農人、樵夫、商賈、匠作,這類常常被古今畫家忽略的題材,在他的筆下展露出質樸天成的魅力,從大俗中迸發出純凈天然的大雅之美。 此后,他的作品多次參加國家級、省級展覽,并頻頻獲獎。《新中國國禮藝術大師·精品六人集》叢書共收錄了他的10幅作品,其中《玩正月》與《嫁女圖》都以闊大的畫面場景和生動形象的人物造型,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楚人風情,令觀者身臨其境,欲罷不能。 “這些風景,有些已經逝去,有的正在消逝。”作為一位具有歷史使命感的藝術家,覃仕泉覺得自己有責任將它們記錄下來,他像一個最本分的農民執著于土地一樣,守望著,熱愛著,快樂著。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