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水墨藝術家何瑋明是在798紅三房咖啡廳,當時他正在靠窗的一張長桌旁與策展人高嶺隨意地聊著天,他們對面的視頻中播放著一個在教堂里的展覽。這是前不久何瑋明在法國歐盟首府斯特拉斯堡市最具歷史性的教堂之一“新教堂”舉辦的大型個展——自然的贊歌。展覽受到了當地政府和中國駐斯特拉斯堡總領事館等機構的大力支持。而今天在紅三房咖啡廳,《新視覺》雜志希望與其他媒體來分享其一直關注的藝術家何瑋明的近期創作。
斯特拉斯堡“新教堂”的展覽——自然的贊歌
藝術家在畫廊、博物館等一些藝術機構做展覽是十分普遍的事情,但是在一個布滿歷史痕跡的教堂做展覽確實少見。“教堂盛情邀請他在這個教堂里面做展覽,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教堂主教、歐洲文化協會從工藝角度,認為何緯明的繪畫里面有一種宗教的人和自然以及人在自然中間體現崇高的類似于準宗教這樣的情懷,這和教堂的宗旨非常吻合。”策展人高嶺說道。
這次在斯特拉斯堡新教堂展出的作品,是何瑋明經過實地考察之后,在兩個月晝夜不分的時間里特意創作了題為《《深山之間》的系列作品,“在這個系列中,他采用了條屏組合的形式,展開寬闊的畫面空間,這些條屏形式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經典形式,他使每個畫面有自己獨立的視野,有鏈接成延展的視野,暗示著自然風景的延綿不斷。”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先生在評論何瑋明的文章寫到。當被問到這些新創作的作品與早期的作品有何不同時?何瑋明說到:“這些作品跟我以往的作品肯定是有區別的,在這里展覽,從題材上考慮肯定不能放一些很極端的東西,我一貫創作也不是屬于那種風格,我比較中庸,宗教式的情愫一直自然的在我的作品顯現。那幾張一直還是彌漫這種氣息,一種宗教發問式的感覺,我以往畫面更空凈一些,更像禪宗一樣的東西,但是這次更像西方宗教發問式的。”
“從表面來講,我畫中國水墨跟西方這個教堂應該是不沾邊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賦予你的作品一種宗教情緒的話,那么它很自然就接近很立體的東西。”帶著一口福建話口音的何瑋明說道。1986年,何瑋明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美術系。2008年,他的作品開始在國外展出,2009年他榮獲法國AISOAC國際協會頒發的“2009國際杰出藝術家成就獎”;2011年他獲得歐洲-中國國際紙藝術競賽邀請展的索菲特大獎,之后作品開始經常在斯特拉斯堡的畫廊展出。
讓位整個畫面 人物去個性化
何瑋明《深山之間》些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不少人認為就是何瑋明的太太,如果你見過他太太一定也會覺得有幾分形神相似的地方。“他們在調侃的時候說,我說哨子一吹老婆一堆,一堆老婆不是妻妾成群啦!”何瑋明開玩笑式的回答這種說法。“我不想讓它有太多的個性化的東西,如果你要想個性化東西的話,那可能就是各種各樣的發型了,各種各樣的衣服了,各種各樣的裙子了,男的女的,你就會把畫面弄特別多的因素,就畫面純粹感就沒有了。因為你畫的話,你重點不是畫人與人之間關系,你畫人跟自然的關系,人也可能只是一個符號而已,不是太重要了,你在這邊不需要強調個性了,你說畫人畫的很表情,那可能隱身到了另外一個故事里頭,這不是我要的。”何瑋明一邊翻著自己的展覽畫冊一邊說道。
策展人高齡談何瑋明作品的價值
策展人高齡表示自己已關注藝術家何瑋明很久,他的作品非常符合自己近年來研究的一個課題,在今年他策展的廣東三年展第二項目展上,展出的兩幅何瑋明作品中的一幅直接被廣東美術館收藏。在談說過程中,高齡不時地會提醒記者們以后對這位藝術家的要多加關注,“何瑋明這批作品的藝術價值,還在于它們同樣走出了西方風景畫長期以來制約其發展的局限性。西方藝術家在將自然作為對象而創作風景畫的時候,既強調整體把握,又講究細節真實,特別注重對對象的具體時空特點的把握和表現。在構圖和空間處理上,采用焦點透視法,追求再現特定視點、具體時間和真實空間中的光感和色彩感。他們在畫面上依幾何學的測算那樣構造出一個三維的空間錯覺,讓一切視線歸結于一個消失點,并以此來安排布置畫面的前景、中景和遠景。這種古典風景畫的創作法則,讓藝術家和觀眾都成為外在者從畫面之外向內觀看,帶給西方風景畫家的無形戒律就是不斷地追求盡最大可能地真實再現自然、描摹自然。”
“我在作品反應我的生活狀態。宗教史的情愫很自然地融入我的作品中,并給我的工作帶來精神層面的影響和一種祥和氣氛。我一向和商業利益保持距離,我更傾向于置身事外做一各觀眾,這可以讓我保持內心的寧靜。”這是藝術家何瑋明在斯特拉斯堡“新教堂”個展印刷的小冊子里寫到的話,對水墨這種材料正在不斷嘗試,不斷實驗的他,在接下來會給我帶來的哪些驚奇的作品,接策展人高齡的話,讓我們關注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