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龍,字潛之,號默淵,齋號碧草堂。
張家乃書香門第,受父兄影響,自幼喜愛書畫。幼時家貧,往往食不果腹。然志氣凌霄又苦學勤練,年少書畫即聞名鄉里。初師承山東省文史館員宋勉之先生,習唐楷而立法,秉德而明性。勉之先生品德高尚,對藝術孜孜以求之精神對其影響頗大。
喜交友,性豪放,琴棋書畫,無所不涉,才情四溢,開朗豁達。常誦顏子簞食瓢飲于陋巷而無憂的高潔;追思太白之千金散盡,解裘換酒的豪放;羨慕東坡用舍由時,行藏在我的瀟灑。時擊缶而歌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而立之年,受教于著名書法家郭連貽先生。悟書理,得其道,復追宋四家而尚意,慕子昂,文敏,覺斯。然為糊口養家,曾于村中小學任教。語文、算術、地理、歷史、音樂、美術、體育,樣樣精研。寓教于樂,桃李滿天下。一晃十幾載。然常感與藝術疏遠,與真我漸而陌生,因而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尤感心靈之荒蕪,精神之苦痛。痛定思痛,深信自己乃為藝術而生,當為藝術而活,為藝術而奮斗。遂去職。恰如羈鳥返舊林,池魚躍故淵;更似開荒南野,守拙歸園,采菊東籬,悠然南山——真可謂龍歸大海也。
然此時亦未能真正脫俗。乘改革之春風,投身于商業之經營。商海浮沉,有喜有憂。車禍兩次,幾近喪命,無奈閻王不收。
雖命運多舛,歷經坷坎;然矢志不移,笑對人生;仰慕八大,自比文長;茫茫宇宙,爰得我所——終換骨脫胎,復歸書法繪畫藝術之路。
近年博覽群書,于商周鼎文,秦漢篆隸,晉唐真草,及宋元明清諸家書風中汲取營養;觸類于繪畫、建筑、文學、音樂、工藝美術等。崇古而愛今,尊碑而喜帖,真草隸篆兼習,詩書畫印無不涉獵。近游學于京華,常慕蘇軾之志,因喜蘇氏書體。浸淫數載,承繼古人,大膽創新,縱橫有度,筆致合法,終有所成??此铺祚R行空,實則大徹大悟,道法自然,游刃有余,如入無我之境。每于人靜夜深時,青燈孤影下,探求人生之真諦,追尋藝術之意境;空靈與充實得兼,藝術與人格并進。近年讀王國維先生之《人間詞話》、宗白華先生之《美學散步》,于書法藝術之理論感悟更深。
兩屆蘭亭,展藝術之靈性;行草銀獎,顯瀟灑之自如。特殊貢獻獎,臻藝術之化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自強不息。常慕碧草之意,深感大丈夫不以無名為恥,而以無功自愧。
事業有成時,不忘奉獻社會。赴軍隊慰問,常記軍民魚水情;熱衷于公益事業,書法拍賣捐助白血病兒童;地震捐助,不吝解囊,積極參與,恐為人后??烧蜒育埾壬穗m超然于名利之外,卻依然悲天憫人,于大眾冷暖未能忘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