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檔關于漢字的節目《漢字英雄》、《漢字聽寫大會》受到熱捧,令人深入思考“提筆忘字”的現象,也讓人關注起《讀字》這本書。10月28日晚,《讀字》的作者聶暉、謝飛東來到深圳,做客“我們書房”,與讀者分享漢字與中國文化的傳承。
聶暉和謝飛東是書法家、詩人,并不是漢字研究學者,因天天與漢字打交道,又摯愛傳統文化,從而產生了探究漢字秘密的興趣。他們別具創意地把中國文字的結構與中國人仰觀俯察、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觀察現實的方式相聯系,從漢字的復雜結構和構形要素出發,把漢字系統確定為240個字根。再按照與字根對應的事物對字根進行分類,形成5個大類24個中類120個小類,以囊括天地人萬事萬物。同時再配以生動具體的大量文字字形圖例,讓人對漢字的起源、發展與演變有一個生動直觀的印象。
“‘大’字是象形字,甲骨文是一個人正面站立、手腳張開的形象。金文中甚至可以感覺到成人健壯有力的肌肉……”分享會上,聶暉和謝飛東對幾個基本字進行了分析,聶暉說:“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最基本的載體,它的組詞造句記載了古圣先賢的智慧,而漢字的造字、演變、發展也最原始地記載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演變,蘊藏著深厚的中國哲學和文化。”